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湘麟,吴兴北门外小港里村(今湖州白雀乡瑶阶坝小港村)人。父母早亡,赖其兄朱祥生抚育成长。6岁入塾,13岁入南浔正蒙学堂,15岁进南浔公学。清宣统三年(1911),在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今同济大学)就学时,适值辛亥革命,曾任中国敢死团驻汉口代表。毕业后,赴德国留学,入柏林矿科大学。民国6年(1917)回国,在北京大学教德文,后以教育部公费赴瑞士研究地质学,旋又转入德国柏林大学。11年,得博士学位,13年回国,任北大地质系教授兼德文组主任。次年曾参与北京学生声援“五卅”运动等爱国活动。15年北京“三一八”惨案后,被段祺瑞政府通缉,逃回浙江。不久随戴季陶去广东,在石井兵工厂任秘书。因对时事常有微言,曾被蒋介石撤职扣留。通过戴季陶的关系获释,去广东大学任教授。同年lo月,广东大学改为中山大学,朱被任命为校务委员,并代理校务委员长。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家骅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两广地质调查所所长。后任广东省教育厅长,兼中山大学副校长。同年冬,回浙江任省民政厅长,提出“用新人、行新政”的口号,吸引青年参加政府工作。同时,开办省地方自治专修学校、省警察学校,自兼校长,培植个人势力。后因与省主席张静江不合,被迫去职,回广东任中山大学校长。18年3月,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政治会议委员。19年11月,调任中央大学校长。次年,兼任中英庚款董事会董事长。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出任行政院长,朱家骅先后被任命为教育部长、交通部长。24年12月,改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代秘书长。25年春,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兼任研究院总干事。同年冬,调任浙江省政府主席。26年11月,上海抗战失利后,惊慌失措,造成地方混乱,被免职。27年3月,任国民党党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7月,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任干事会常务干事。不久,兼代中央团部书记长。次年12月,调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29年3月蔡元培去世,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长职务。他原为国民党“CC'’系头目之一,在此期间,乘机扩展派系力量,被称为“新CC'’系。33年11月,再任教育部长。次年3月,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主持战时教育复员工作,竭力压制学生运动。37年,调任行政院政务委员。38年,国民党政府迁广州后,仟行政院副院长。同年12月,成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去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复任“总统”,朱家骅为“总统府”咨政、国民党评议委员。在此期间,还主持台湾“中央研究院”的重建工作。1963年1月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