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的年关了,想必大家都比较关心年终奖的事情。可是前一段时间“国税总局关于修订征收个税问题规定的47号公告”着实把大家愚弄了一番,因为公告发布出来没多久,官方就出来辟谣: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误导广大纳税人,被证明是一则彻头彻尾的假消息。我们不得不感叹,网络真的是一把双刃剑,带给我们高效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烦恼和困惑,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就是毒害之一。比如,“四川省卫生厅干部在灾区殴打志愿者”、“泰顺警民在政府门前发生严重冲突”、“中国刑警学院95届缉毒班毕业生已全部牺牲”……一段时间以来,这些雷人的“爆料”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但经有关部门查明均属编造。为什么网络谣言这么多呢?路遇类似的网络谣言,你hold住吗?
苕溪隐士:当前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传言,其中一些传言被证实是真的,一些被证明是半真半假,更有一些是彻头彻尾的谣言,让我们无所适从。我每天一早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各大新闻网站和微博。从网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每天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以前我基本上是看到什么相信什么,但是最近,一些恶意制造和散布的谣言弄得网上乌烟瘴气,让人很气愤,也让我有所反思。比如,杭州“失足女若小安接客日记”中的“若小安”竟是个大老爷们,南海“支教女生被轮奸”原来是其男同学泄愤编造的,重庆“贪官外逃加拿大”子虚乌有、纯属捏造,云南“红河州委某领导妙评高尔夫”是恶意诽谤……这些网络谣言,混淆视听、迷乱心智、是不折不扣的“信息垃圾”、“社会毒品”。现在想想看,真是好奇心害死猫啊,自己之所以会关注这些信息,都是一种猎奇心理在作怪。结果后来证明都是假的,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梦泽:一些人的猎奇心理,确实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市场。网络谣言制造者通常就是投猎奇者所好,故意选取奇特、劲爆的话题,故意制造“桃色事件”、“花边新闻”等吸引人们的眼球,结果猎奇者这种东西看得多了,就容易成为习惯,产生依赖,似乎一天看不到“超级爆料”,网络就黯然失色了无生趣。一供一求之间,谣言就很容易摇身一变成了“真相”。而且,许多网络信息都是匿名发布的,根本无从查起,也无从追责,所以就成了许多人宣泄情绪的出口。符合自己情绪的,就大肆赞扬,不符合自己情绪的,就随意指责,甚至添油加醋、以讹传讹。本来网络是丰富了信息获取的渠道,现在却也成了谣言散布的场所。真不知道以后网上的信息有多少是能够相信的。
素素:同样的谣言有人能识破,有人却被蒙蔽,因为谣言就像病毒,你强它弱,你弱它强,要想不中毒,就得加强自身“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人人都做“谣言止于智者”的智者,特别是知情网民,更要及时站出来,不做“沉默的羔羊”,敢于对谣言说不、予以批驳,让谣言止于真相。如果每一位网民都能自觉抵制,那么我们就可以借鼠标、键盘和智慧,铸一把利剑,劈开网络谣言制造者的外衣,揭批其制谣造谣的卑劣用心、险恶企图和无耻行径,让谣言失去滋生的土壤,将网络谣言彻底hold住。
主持人:谣言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大多数人信谣、听谣。谣言只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体现的是全社会信任度的降低,后者的后果才真正严重。在欧美国家,也有一部分小报小刊为吸引眼球不惜散布谣言,但很少有人去相信。只有在社会信任度低的社会,真实的消息不被信任,谣言才会被广泛传播和相信。因此要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秩序、重构社会信任。在公共服务层面,政府应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速度,让谣言止于真相;在社会管理层面,应优化市场管理、社会管理,增加管理科学性、公正性,让谣言止于公平;在国民素质层面,应进一步扩大义务教育范围,加强素质教育,增强受众对谣言的辨识能力,让谣言止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