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深化三个年 奋力开好局 | > 活动简报 |
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措施
一、总体情况
作为湖州六大重点特色产业之一的生物医药产业,2010年产销稳步增长,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核心产品逐步形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46.4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利税14.8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利润9.9亿元,同比增长7.6%,低于六大产业面上平均水平。与其它产业相比,生物医药产业生产平稳,增速不快,虽有部分企业强势增长,但产值增幅低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的企业达106家,占了62.3%,其中37家企业产值负增长。全市投资1000万元以上生物医药工业投资项目44项,计划总投资43.8亿元,已完成15.3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47%。项目投资规模加大,全市共有5000万以上项目32项,其中亿元项目15项,项目平均投资规模9963万元,高于全市千万以上工业投资面上16个百分点。其中湖州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200万片蛋白芯片、浙江优诺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年产300万支人血清蛋白与甲状旁腺激素融合蛋白冻干粉针剂生产线、浙江欧诗漫集团有限公司珍珠深加工产业技术改造等项目已竣工投产;长兴制药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浙江天草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植物素提取等项目已投入试生产,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强劲。
二、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规模和发展优势凸显。随着安吉豪森药业甲砜霉素原料药等一批重点投资项目的竣工投产,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在长三角强势崛起,近80%的企业产销形势明显好于上年同期。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33家,同比增加3家,33家企业产值97.19亿元,占生物医药产业的66.4%。部分企业产值增长迅猛,产值增长30%以上的企业50家,产值增长50%的企业30家,产值增长超过一倍以上的企业14家,呈现较好发展态势。如浙江佐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两旺,主导产品乌灵胶囊等由于加大了营销力度,销量大增,全年完成销售收入2.71亿元,同比增长25.88%,实现利税9785万元,同比增长46.2%。2010年12月公司创业板的首发申请获通过。浙江拓普药业开发了适应市场需求的甲氨蝶呤等新产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8.97%,利税3335.5万元,同比增长10.6%。目前,我市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170家,其中,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2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1家。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已占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2.5%。德清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被列入“浙江省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第二批试点名单。二是区域品牌及产业特色鲜明。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重点发展了一批有特色、上规模、科技含量高、市场覆盖面广的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合成原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格局。“BIOK”商标、“佐力”商标、“欧诗漫”等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生物芯片、生物农(兽)药、药用辅料等主导产品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同时随着产业技术的提升及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涌现出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及产品,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药业及中维药业等已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骨干企业。三是技术创新不断获得重大进展。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如升华拜克攻克了生产L-色氨酸的生物发酵工艺技术,申报的4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被受理。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如我武生物针对尘螨过敏的舌下脱敏药“畅迪”和相对应的诊断药物“畅点”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舌下脱敏药物及过敏原点刺检测试剂生产空白。实施了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大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如升华拜克牵头承担的农药废水低排放技术开发——阿维菌素清洁生产新工艺及废水、废渣低排放技术开发项目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一五”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农药废水低排放技术开发重点项目。金诺康制药海狗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胶丸等6个项目列入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赛尔迪医药WCX蛋白指纹图谱仪用试剂盒等7个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四是平台建设正在日益加速推进。根据《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南太湖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德清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安吉(健康)医药产业园建设。以南太湖生物园区为主体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生物产业基地,目前已经完成项目建设规划设计,启动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辖区内的矿山全部关停,监狱和驾校搬迁工作进展顺利。总投资2.1亿元,建筑面积7.3万平方米的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中科院湖州中心研发中试大楼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招商引资方面,济和集团与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集聚度低,企业规模和品牌效应不明显。产业集群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内涵需要进一步丰富,企业的集群观念有待于增强,对集群作用的认识有待于提高,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还相对缓慢。主要表现在:(1)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不高。我市医药生物产业虽具备一定规模,属于自然形成的“原发型”产业集群,企业位置相对固定,产业链条的延伸主要围绕在企业母体周围,空间上相对分散。(2)产业链条不完整,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3)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发挥牵引和吸聚作用,企业规模大多较小,缺乏重量级产品,集群内生物医药企业品牌效应不明显,由品牌带来的无形价值较为有限,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集群做大做强产生制约。二是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我市生物医药企业相对于国内外有名的生物医药企业来说,总体上技术含量偏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资额远不能与国内外生物医药大企业相比,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尚未形成。除少数规模企业具备研发能力外,多数企业只具备生产能力,没有形成研发能力;多数企业只是生产厂,没有成为创新主体,更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多数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一些起步较早、规模较大的制药企业,由于近年来科技投入跟不上、没有创新品牌而使得竞争优势渐失。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也直接影响着这些企业在集群过程中的吸聚和示范效应的产生。三是投资来源狭窄,风险投资渠道不畅通。我市生物医药企业发展资金普遍不足,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政府资金的注入也是“僧多粥少”,研发等投入长期不足。银行鉴于生物医药企业产业的高风险特征,对企业放贷十分谨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不足和生物医药产业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使能投资于生物医药企业早期阶段的风险投资难以形成。
四、加快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新创企业,形成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一是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通过股权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投资入股,以助其做大做强。二是积极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培养龙头,带动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三是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把产品同类、市场同向、工艺相近、技术相关的生物医药企业整合在一起,组建专业化生物医药企业集团,培育出若干个拥有国内外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四是重点抓好一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基础较厚实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作为科技示范,在政策、资金、项目、土地使用、人才引进与培训等方面积极支持,推动其向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五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积极引导和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创立区域品牌。另外,由于新创生物医药企业在创造性、敏捷性和成长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也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创办生物医药新创企业。
2、选择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必须加强具有科技优势和资源优势项目的研究开发。在以下几个领域重点发展:一是以阿维菌素系列产品为代表的生物农药、兽药:目前阿维菌素系列产品销量占全国40%以上,硫酸粘杆菌素兽药产量占全国80%,销售量占世界60%,是全国最大的兽用抗生素原料药和生物兽药生产基地。二是以乌灵菌粉及胶囊为代表的生化药物:目前乌灵菌粉等产品生产技术和工艺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以双氢邓钠盐为代表的化学原药及制剂:目前双氢苯甘氨酸甲基邓钠盐占国内50%的市场份额。四是以纤维素类、聚丙烯酸树类为代表的药用辅料:目前高技术含量新型药用辅料的开发与生产量一直居国内首位,“有买辅料到湖州的”的美誉。六是以生物芯片及其诊断试剂为代表的生物技术产业:目前蛋白芯片、人体干细胞等产品技术及研发国内领先。
3、构筑产业链和合作互动的网络化联系,推进成果产业化。着力在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上引进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核心技术的规模企业,确保其本地化(非代工型、单纯加工型),并以这些规模企业为基础,向产业链前后展开,吸引配套企业、服务企业的集聚。大力促进集群内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结网,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创新能力。围绕生物医药创新体系,以创业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生产工艺服务等为核心,打造技术管理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配套服务平台,聚集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区域内企业,辐射区域外企业,构筑起研发、测试、中试、产业化一条龙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加快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企业的资本运营经验、市场运营经验和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经验有机地结合,发挥共享与互利优势。合作形式可以采取共同投资、联合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原料加工和半成品加工、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等多种,以减少研发、中试和生产相脱节。发挥科技中介的纽带作用,提高科技中介服务能力,即使提供项目跟踪管理、新药申报、市场调研、技术交易、知识产权办理等方面的专业化和高效率服务。
4、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多渠道充实集群发展的资本基础。加快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集群创新投入体系。充分运用企业资本、金融信贷、引进外资、政府财政支持、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所需资金问题。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行为的决策程序和监督、评价机制,逐步增加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基地、重大研究开发项目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体现财政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引导和示范功能。积极健全生物医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部门、社会资金、国内外风险基金对集群内企业的投入。加快完善产权交易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推出通道。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使投入各方都能得到相应的收益,保证资金的滚动增值,促进生物医药技术和创新药物尽快产业化。积极支持具备条件的生物医药企业,努力为市内优质生物医药企业通过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筹集发展资金创造条件。健全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帮助解决生物医药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5、建立多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完善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生物医药是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钻研精神,企业必须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优化人才结构,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充分调动生物医药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以人为本应该成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在分配体制上大胆突破,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贯彻知识(包括技术和管理)参与分配的原则,使“按知识分配”成为按劳分配的核心内容;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确保在产业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得到应有的市场回报。进一步制定有效政策,引进海外的人才和智力为我市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服务。(市经信委 汪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