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镇海地处浙东黄金海岸、甬江入海口东侧,与上海浦东隔海相眺,西连宁绍平原,南接北仑港,北濒杭州湾、素有“浙东门户”、“全浙咽喉”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生活在甬江口两岸,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外交往的扩大,东晋时镇海就成为沿海防御完备之重镇。雄关屹立于东海之滨,护卫着我国东南半壁山河。自元朝末年以来的五六百年间,镇海先后受到倭寇、葡萄牙殖民主义者、英国资本主义、法国帝国主义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历史上镇海是外国侵略者侵扰次数最多的地区之一。镇海人民为保家卫国,同外来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许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抵御外侮,用生命和热血捍卫了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和丰富珍贵的海防遗址。
明朝中叶,倭寇勾结不法商人,接连不断侵犯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到处攻城劫寨、杀人放火。倭寇的骚扰,激起了浙江军民的强烈反抗,明朝政府派重兵征剿倭寇,名将卢镗、俞大猷、戚继光先后驻守镇海,在招宝山建威远城,并屡与倭寇鏖战于甬江南北,威震海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舟山失陷,镇海成为抗英的前沿阵地,著名的抗英将领葛云飞曾负责镇海的防务,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钦差大臣裕谦莅镇督战,爱国军民同仇敌忾,血战英军,民族气节光昭日月。
中法战争时期,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率舰队侵犯镇海口,浙江巡抚刘秉章、提督欧阳利见、宁绍台道薛福成等亲率大军筑防御敌,守备吴杰亲操大炮炮击法舰,重伤法军司令孤拔,迫使法军败退,使法舰北上骚扰威胁京津的企图遭到破灭。在中法战争镇海战役中,我镇海军民数战皆捷,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抗日战争中,镇海军民曾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1940年7月17日,日本侵略军从镇海城关和现北仑的小港两翼登陆,镇海爱国军民在招宝山、戚家山等地与日本侵略军激战,击毙、击伤日军400余人,使敌仓皇败退。
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给当代和后人提供了一个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活课堂,也为研究我国近代史提供了可靠的素材。
镇海口海防遗址具有范围广、遗迹多、类型全、保存较好的特点,又与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浑然一体、相映成趣,形成了融历史遗迹与风景名胜于一体的独特魅力。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各个时期的海防遗址30多处。其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威远城”,以及“月城”、“靖远炮台”、 “镇远炮台”、 “安远炮台”、“宏远炮台”、“金鸡山台”、“吴公纪功碑亭”、“后海城塘”、“裕谦殉职处”?—“泮池”、“戚家山营垒”、“镇海鼓楼”等,如此集中的海防遗址,在全国也属罕见。它们既是先烈用血肉之躯铸成的历史丰碑,也是外国侵略者累累罪行的见证。此外,在现存的海防遗址中,还有各个时期的军政首脑题词碑记,侵略军留下的登陆处以及历次战争留下的各种兵器,各类古籍史料等文物。
镇海口海防遗址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开发、利用好海防遗址,自1994年以来,镇海区委、区政府把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精神文明的重头戏来抓。在招宝山南麓、甬江口北岸昔日的古战场上,建起了一座雄伟、庄重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和周围的海防遗址相互辉映,融为一体,已成为海防遗址的标志性建筑。纪念馆由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2100万元。内部陈列属地方史即明中叶以来以镇海军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的史迹,其中以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之役为重点。陈列运用了传统与现代展示相结合的手段,再现了当年反击外来侵略的壮丽场面,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雅俗共赏。
镇海口海防遗址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浙江省国防教育基地,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94年以来镇海口海防遗址已累计接待观众400多万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