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民声事事入心 民情民事件件解忧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三)
“多亏陈部长帮我联系农办技术人员,我的鱼儿又活蹦乱跳啦!”双桥村的养殖大户归毛头对来访的联村干部陈国松感激地说道。原来,归毛头是德清县三合乡人武部长陈国松在“进村入企”活动中走访过的农户,在最近的生产经营中,他遇到了困难,便想起拨打“便民服务卡”上陈部长的联系电话进行求助,陈国松在第一时间就帮他协调解决了难题。
其实真正帮助归毛头解决难题的是今年三合乡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建立的“民事村办”制度。这项制度创新干部直接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方式,通过“五类勤访”、“五事必办”、“两项评比”等载体推动机关干部服务基层、破解难题、促进发展,确保“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为推动全乡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五类勤访”即走访组必须主动走访联系网格内村民小组长、党员、村民代表、困难群众、种养大户等五个重点群体,发放“便民服务卡”,每周下村不得少于2次;走访组领导必须每月到联系村开展1次接访活动,召开2次“民情恳谈会”,每两月必须召开1次村民小组长工作例会协商解决问题,做到村情村况、项目推进、矛盾纠纷、联系户情况、困难群体五个必知,台账齐全。“五事必办”即对群众“所思、所盼、所需、所急、所难”的五类事必办。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制,村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必须做到每天定时定人坐班。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等制度,乡村干部对接办的能够办、可以办、应该办、必须办的事必须在村内解决,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均要在3天内给予答复。对一时难以解决或需要与上级多个部门、科室衔接协商解决的,在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按《三合乡问题解决处理程序》上报并处置,切实做到群众反映的事,不管是小事还是大事,都要有人问,有人管,有人及时处理,帮助解决到位。“两项评比”即以开展行政村创先争优“排名授红旗”、“优秀联村组”两项专项评比活动为载体,严格实行联村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绩效考核。督查领导小组每个月必须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并结合“党委书记下访接待”等方式,在党政联席会议上做督查反馈,对执行工作制度不到位、可解决不解决被投诉的、到乡及以上信访但信息不掌握的、办事拖拉导致小事扩大的等情况都进行量化考评,事态严重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自从“民事村办”制度实施后,进一步健全了“联系全覆盖、服务常态化、难题快解决”的工作运行机制,使得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干部的作风得到了明显转变,干群关系变的更为密切。通过解民忧办实事,塑造了全乡干部队伍良好形象,基层群众满意度不断上升。一是矛盾妥善合理解决。如群众反映最为集中和突出的农村撤销点危房改造和新农村集聚点建房问题,通过走访组反映后,乡党委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新方法,做到解决一批和稳控一批,最大限度防止因恶劣天气对住人危房造成的安全影响,着力解决住房特困户的现实需求。二是民生切实得到改善。如二都村群众喝水难的问题经多方协调终于合力解决。3年以来,由于管网破损,全村漏损的自来水费用达10万余元,经常因拖欠水费被自来水厂停水,村民们对此非常不满,为此还出现过村民故意挖断水管的事件。村里一方面顾及群众用水,另一方面顾及水厂催费,漏损的费用又不能让村民出,村集体经济又难以支付,矛盾十分突出。该村的走访组与专管员、水厂技术人员多次现场踏勘都找不到漏损点。走访组在询问了有关科室和相关政策后,以村民小组长工作会议的形式商量对策,最后决定上报乡政府对二都村部分片区进行管网改造,并纳入乡民生工程中。三是助力谋划发展思路。如四都村的走访组了解到,该村一直以来较为平稳,但是由于没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理优势,村级集体经济较为薄弱。走访组集思广益,实地踏勘,帮助村里联系相关部门,争取到了北烂湖鱼塘改造和土地整理等项目,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30余万元。
通过“民事村办”制的实施,广大干部深切地感受到作为基层干部,在思想深处要以“为民、惠民、亲民、靠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大兴主动服务、优质服务、竭诚服务之风;在实际行动上要真正沉下心来,扑下身子,要深入基层一线倾听老百姓和企业的呼声,找准服务发展的着力点,做到情况掌握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成效取得在一线,全力提供优质高效服务。要把服务真正当作自己的事,愿干、多干、巧干、会干,真正做到服务上水平、上层次、上台阶,让群众、企业少跑腿、少费时,心情愉快地办事。(德清县作风办)
便民 利民 惠民
德清县邮政局在大走访活动中加强“村邮站”建设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四)
德清县邮政局在乾元镇联合村走访农户过程中,发现村民提到最多的问题是报刊信件每次都要自己到村委去取,寄信、汇款等更是要跑到镇上邮局办理,很不方便。针对这一情况,该局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全县151个行政村进行了深入摸底。经调查发现,农村群众办理邮政基本业务不便,是目前邮政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中,农村“最后一公里投递”、外来务工人员通邮保障问题更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德清县邮政局决定加快“村邮站”建设,以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三农”。
在建设过程中,德清县邮政局积极筹划,周密布置,制定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案,努力把村邮站建设成一个为农民代理、代办缴费、话费充值和报刊订阅、信件包裹寄递等服务的便民平台,具体从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利用当地人才资源,选好村邮站负责人。村邮站负责人要求是在农村有威信和才能的人,接触人员最多、工作能力较强,他们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根据他们的优势,叠加不同的邮政业务。如果村邮站负责人是一名文化素质较高,其对代收代缴业务、报刊、图书、投递等业务的学习运用能力就强,比别人更有热情、更为方便、更有说服力,就能更好地为广大农户们提供服务。
二是科学合理选好服务点,整合服务项目。村邮站建设因“地”而异,一方面力求把村邮站设在交通便捷,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以点带面向四周拓展,更好地实现服务全覆盖,扩大农村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注重结合德清农村实际,将“村邮站”纳入“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房屋、设施、人员,整合便民服务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多头投入,做好合理安排。
三是虚心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学以致用。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取长补短,合理运用。为此该局借鉴了余杭、萧山等地在村邮站建设中取得的好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少走不必要的弯路,缩短建设时间,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在建设期间积极做好与乡村负责人的沟通联系,得到了各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截至5月5日,德清县已建成村邮站112个,为全县151个村邮站的全面建成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德清邮政逐步完善村邮站功能,除了为农民提供函件、报刊、普通包裹投递和受理等基本公共服务外,还开办各类业务代办便民服务项目,如:代售飞机票、汽车票;小额现金支付等助农取款金融服务;通信费、水电费、广电费等公用事业费用代收代缴等业务,让农村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一样方便快捷的服务。
村邮站建设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为更好地做好村邮站各项工作,德清邮政局下一步将继续拓展村邮站服务功能,探索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努力把村邮站建设成为集储蓄、集邮、收寄、投递、代收代付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更好地发挥邮政服务“三农”作用。(德清县作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