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服务  >  便民服务
青少年吸烟为何屡禁不止?
发布时间:2012-05-17 09:51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看到“中式卷烟”项目最终撤出国家科技奖评审的消息后,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金岿立觉得这是中国控烟的良好开端,因为这场成人之间的“争吵”对青少年控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他的办公桌上放着两份调查报告,一份是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青少年控烟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中学生烟草使用情况抽样调查,另一份是市疾控中心去年度湖州地区中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这里面的两组数字让他忧心:全国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其中男生尝试吸烟率为33.2%,女生为11.2%。中学生现在吸烟率为15.8%,其中男生为22.9%,女生为5.4%,较之前有所上升。在湖州,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4.43%,其中男生尝试吸烟率超21%,女生则为8.58%,但24.24%的学生第一次吸烟发生在7岁以前,小学阶段发生初次吸烟的学生接近半数。“虽然比例低于全国,但湖州青少年吸烟现状仍令人担忧,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上升,初尝烟草低龄化是个危险信号,值得警惕。”
  吞云吐雾求快感 课间上演“猫捉老鼠”游戏
  早上8时左右,正是快
  上课时间, 17岁的小陶(化名)却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学校角落的一个厕所里,熟练地从口袋中掏出烟盒,抽出一根烟。旁边早已站了3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着朋友递过来的打火机点着后,深深地吸一口,一脸满足。
  不一会儿,里面已是烟雾弥漫。“快把窗开会儿。”其中一个男生贪婪地吸完最后一口烟,把烟蒂扔进了便池,按下水龙头冲掉,这动作一气呵成。“除了担心被巡查的老师发现外,没啥好顾忌的。”
  小陶和他的几个朋友是我市一所中职学校二年级的学生。“学校是不让吸烟的,但只要不被老师发现就没事。”小陶嘻嘻笑着,一脸无所谓的表情,“在校内还要躲一躲,如果在校外,谁又管得着我们?”
  小陶这样回忆自己的烟史:父亲抽了很多年的烟,虽然母亲每次见到父亲在房间里抽烟就要唠唠叨叨,但十多年来,每到晚上父亲工作繁忙的时候,家里总是充满了烟味。小时候他好奇地偷偷点过老爸的烟,被呛了几口后一直没敢碰。
  后来,小陶进入中职学校学习,身边突然间多出了一群“烟友”。“大家一起玩的时候,兄弟给一支烟,不接的话多没面子。”小陶用江湖义气来解释自己的第一支烟:“好兄弟”抽烟的时候,如果自己不加入,就会显得格格不入,这是不讲义气,也没面子。
  抽了第一根,第二根、第三根也就顺其自然了。一开始小陶还有点恶心、不适应,但强迫自己几次后,这点恶心很快就变成了无所谓。两三个朋友聚在一起,抽抽烟、聊聊天成了他的日常活动之一。
  学校当然是禁止学生吸烟的,一旦被发现,写检查和受处分是免不了的,严重的还有可能被退学。但这样严厉的处罚措施,并没有拦住小陶和他的兄弟们的举动。“烟嘛,藏好就是,反正盒子就这么点大,随便塞哪儿很难被发现。”小陶说,也不是没被老师发现过,那时他们写了检查,规规矩矩不在校内吸烟。但安分了没多久,他们又在老师眼皮子底下偷偷抽起了烟,动作更加小心,行为更加隐蔽。“‘猫捉老鼠’的游戏玩得越来越刺激了。”
  随着抽烟次数不断增加,小陶身上的烟味也越发浓重。与他擦肩而过,也能闻到明显的烟味。他的指甲、牙齿渐渐被香烟染成了黄色,脸色蜡黄,没有血色。
  儿子改变得如此明显,家长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儿子还是屡教不改。“别人能抽,为什么我不能抽?女生都有抽烟的呢。”小陶耸耸肩,据他所知,学校每个班里多多少少都会有几个抽烟的同学,数量看班级内男女比例。一般男生多的班级抽烟的就多,女生里也有个别抽烟现象。
  最小的初尝者不到7岁 友伴吸烟成最大影响因素
  这样的现象不仅仅在一
  所中职学校中存在,
  “猫捉老鼠”游戏几乎每天都在初中以上学校上演。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青少年控烟专业委员会发布的2011年中学生烟草使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22.5%,其中男生尝试吸烟率为33.2%,女生为11.2%。中学生现在吸烟率为15.8%,其中男生为22.9%,女生为5.4%,较之前有所上升。也就是说全国有超1500万的青少年吸烟者,还有不下4000万青少年尝试吸烟。
  去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市抽取了菱湖中学、菱湖三中、安吉职教中心和良朋中学4所学校,开展了一次中学生吸烟状况的调查。每所学校抽取了4个班级,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吸烟情况,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结果显示,在全部686名受调查学生中,共有99名学生尝试过吸烟(即只要吸一口烟),尝试吸烟率为14.43%,而男生尝试吸烟率21.41%,显著高于女生(8.58%),高中生尝试吸烟率(16.71%)显著高于初中生尝试吸烟率(12.09%)。
  而这其中,有一个数字更加触目惊心:尝试过吸烟的学生里,有24.24%的学生第一次吸烟发生在7岁以前,小学阶段发生初次吸烟的学生接近半数。
  市疾控中心在调查中同样对影响中学生吸烟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友伴吸烟、父母吸烟、喝酒行为是青少年吸烟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友伴吸烟是青少年吸烟最显著的因素。
  吸烟的青少年中,有的是被崇拜的偶像所影响,不仅不反感吸烟行为,甚至对吸烟产生兴趣。还有的就像小陶一样,很多青少年吸烟者尝试的第一支烟,多半是朋友递过来的。“面子”、“义气”促使他们干净的手指上沾染上了烟草的气味和色彩。
  市中心医院预防保健科科长冯晓一直关注着青少年吸烟状况,观察发现,家长如果经常在孩子面前抽烟,那么孩子对烟草的接受程度就会远远高于不吸烟的家长。
  “孩子从小成长在一个烟雾弥漫的环境里,闻着烟草的气味长大,自然会觉得吸烟理所当然,一旦身边有朋友抽烟,对于递过来的香烟肯定是毫无心理和生理障碍。”冯医生叹息,“何况,青少年的辨别是非能力还很低。”
  检查一张张写警告一次次下 仍是无知无畏
  医学研究早已发现,烟
  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所有的器官,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和皮肤等。吸烟就等于是慢性吸毒。“年龄越小,吸烟造成的危害就越大。”冯晓说,青少年正处在身体迅速成长发育的阶段,身体的各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比较稚嫩和敏感,抵抗力不强,而且对各种有毒物质的吸收比成年人要容易。“孩子的气道狭窄,烟草对其呼吸系统,特别是肺部的损伤极大。同时对于成年人来说能提高注意力的烟草,对青少年的神经系统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注意力下降、精神不振,进而影响学习成绩。”冯医生介绍,吸烟还会对青少年的生殖系统造成影响。男生抽烟会使精子活力下降,女生则会使初潮时间延迟或月经不调。此外,近年来冠心病、高血压发病年龄不断提前,与青少年吸烟率提高也不无关系。
  国家三令五申地控烟、禁烟,明确禁止青少年吸烟,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多部与禁烟相关的法律、规定。
  对控烟的宣传也一直没有停止过,每年5月31日“世界无烟日”里,全国各地都会开展大规模禁烟宣传活动。但说起吸烟的具体危害,学生们还是支支吾吾,讲不明白,甚至一部分人对吸烟危害的宣传不以为然。“我们说了又说,学校处罚力度也很大,但是抽烟的学生不听。”小陶的班主任刘老师一直很担心。她和小陶以及其他抽烟的学生谈过很多次话,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抽烟的害处,但无济于事。学生们并不是不知道抽烟对身体有危害,但仅仅是“知道”而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有多么严重,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检查一张一张地写,警告一次一次地下,校内吸烟的风气却怎么也抑制不住。
  市疾控中心的调查发现,学生对烟草主要有害物质知识的知晓率仅为64.67%,对烟草引起的主要疾病的知晓率为56.51%。就像小陶一样,这些孩子对吸烟危害一知半解,而周围父母、好友,社会上各种烟草广告、影视作品中的吸烟镜头所引起的对吸烟的好奇心,早已压倒对吸烟的恐惧心理。
  禁烟令行却难显效果
  专家:形成组合拳保护青少年
  是什么引导着越来越多的青
  少年接触烟草,进而开始吸烟?
  有关报告提出,烟草广告、影视作品中的吸烟镜头能引起青少年对吸烟的兴趣,家庭、朋友圈之间的有烟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吸烟的重要因素,而轻易就能获得烟草则为青少年吸烟大开了方便之门。
  青少年吸烟者手里的烟,其实简简单单地就能从烟草销售点买到。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销售量前三名的卷烟价格都不贵,青少年可以在一半以上的流动商贩和30%的杂货店里买到卷烟,这使青少年买烟不存在任何价格门槛。
  虽然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明确规定,任何经营场所都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香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志;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不过,诸多的法律条文并没有得到真正有效地执行。中国控烟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内容显示,吸烟的学生中,烟草来源排在第一位的是“自己购买”。“也许这孩子是帮家长来买烟呢?”湖城建设南路上一家烟草零售铺老板这样说,大家都在这样卖,如果就自己这里阻止了孩子买烟,相当于把生意往外推。
  为了加大控烟力度,去年5月1日起,全国开始实施《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在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卫生部、教育部曾在2010年联合发文,要求中小学校室内及校园全面禁烟,但禁烟效果难以评估。
  金岿立说:“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吸烟率在上升,初尝年龄呈低龄化,我们很难保证将来会怎样。还是希望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以组合拳的形式保护青少年免受烟草危害。”
  随着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临近,市疾控中心将针对调查结果,准备重点在学校开展禁烟宣传、教育,尝试探索一种青少年控烟的同伴教育模式,同时在学校家庭中开展无烟学校、无烟家庭创建活动,呼吁全社会关注青少年吸烟行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