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报道 | > 深化三个年 奋力开好局 | > 活动简报 |
安吉县乡镇干部轮流驻乡拒“走读”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五)
安吉县针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建立完善乡镇干部驻乡制,实现干部真正深入一线、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目标。制度实施以来,全县各乡镇(街道)共组织基层干部学习46场次,开展谈心谈话370余人次,接待群众来电来访3000余人次,上门走访群众1900余人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530余个。
一、建立驻乡制度,变走为住接地气。制定出台《安吉县乡镇(街道)干部驻乡制度》,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每天2名领导干部、3名一般干部的人员组合方式,晚上住在乡镇,按正常上班考勤,保证24小时在岗,随时接待群众来电来访,并同时做好森林防火、防汛抗台、信访维稳等工作,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在认真完成各项规定任务的同时,各乡镇(街道)有计划地组织驻乡干部进行“夜学、夜议、夜谈、夜访”,通过开展形势通读、党报精读、业务研读等活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尤其是年轻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开展谈心谈话、民情分析、矛盾调解等活动,促使乡镇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班子成员、一般干部以及党员群众相互了解、交换思想,有重点地分析民情动态、矛盾焦点和难事难题,以便于掌握最真实的基层信息。
二、强化便民服务,沉下身子转作风。积极推行“群众说事室”制度,每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一个 “群众说事室”,及时向社会公布每日在岗人员名单和电话,确保每晚六点至十点由一名镇领导和一名干部负责接待群众来访来电。根据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梳理,对当场能答复的,当场向群众填发《办事承诺书》,限时一周内办结并反馈。对于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分类建立台账,交办相关责任领导,对于违背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由分管领导当面向群众进行解释。建立公示制度,通过网站、公示栏等形式,公开群众诉求事项、办理人员、办理时限、办理结果等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建立民主评事制度,每季邀请村民代表、“上访”群众,对干部的办事态度和效率进行民主评议,对于重要事项群众满意率低于80%的,进行再议再办。
三、明确纪律要求,联动督促强执行。县纪委会同相关部门建立联动督查机制,通过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常态化巡查,严查值班人员到岗执勤、驻乡纪律等情况,并收集群众反映的信息,综合研判制度执行实效。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和乡镇(街道)综合考核的范围,定期向县领导及全县各单位通报督查结果,对相关责任领导及当事人视情节予以责任追究,并扣除主管单位年度考核分数。个人受到通报批评、书面效能告诫的,当年年度考核定为“称职”或“基本称职”等次,同年度内受到书面效能告诫两次以上,当年度考核定为“不称职”等次,并取消评优评先资格,主管单位依情况予以效能考核扣分,以强化督查促进制度高标准落实。(安吉县作风办)
以“孝丰模式”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壮大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六)
春寒料峭,细雨蒙蒙,2月13日,安吉县孝丰镇党委书记何承明带着走访组来到孝丰社区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刚到村口,老汉鲁炳坤就抢前一步紧紧拉住他的手,说孝丰社区变化巨大,道路宽敞平坦了,环境干净整洁,健身设施齐全,还有了治安巡逻,最关键的就是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了,村民的大病统筹款由村里承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村里会发放老年款,看病住院的钱在大病统筹报销的基础上,村里会再帮助报销30%,这一切都归功于村里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啊!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为切实解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致富路子不宽等问题,安吉县孝丰镇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积极开展调研,并着重以孝丰社区创业致富案例为典型,由点到面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提炼出适应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积极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的难题。
孝丰社区位于孝丰镇城西,由原红星村和大邑口村于2002年合并而成,面积19平方公里,现有居民1068户,人口3089人。2011年该社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8838元,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25万元。孝丰社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归纳起来可为八个字:因时制宜,以地生财。一是用活集体土地。该社区利用园区建设契机,创新资金筹措方式,开发6%村级留用地,建设集体厂房出租,不断壮大集体经济。2005年,利用20亩留用地,首期建设7000平方米标准厂房出租,年增加资产租赁性收入50余万元;随后,以空地租赁形式,将20亩留用地予以出租,年增加收入8万元,并在租赁期满后,将企业不动产收归社区集体所有。目前,该社区又谋划在另外20亩留用地上建设标准厂房出租,届时该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将突破300万元。二是用好征地款。孝丰社区在咨询国土局、农业局,搞清土地征用款政策的基础上,确定了征用款的村级和农户所得分配方案,并以村级获得的土地征用款为启动资金,在20亩留用地上建设标准厂房,将集体留用的资金用于项目、用于实处、用于发展。这种将征地资金集中使用的办法,既解决了无钱办事的难题,又加快了原始资本积累,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盘活闲置资产。孝丰社区着力通过旧房改造、业态转换等方式,盘活资产,提高价值,增加收入,推进中心集镇建设。该社区2011年对现浙北大厦孝丰点周围的7000平方米集体旧房进行了改造,提高租赁价值,增加了收入。今年,孝丰社区进一步做活集体资产文章,以绿岛区块改造为契机,对原红星饭店门面房进行改造。此外,孝丰社区还把钱花在村民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奖、去有所葬、福利有所得上,把钱花在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增强发展后劲上。同时,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制度,在花钱时细化审核流程、严肃各项纪律、引导村民监督,让村集体花钱公开透明、合理高效,有力保障了社区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
孝丰社区的发展案例无疑是成功的,为其他村、社区提供了借鉴。目前,“孝丰模式”已成为孝丰镇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的有力“法宝”,各村、社区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尝试性地将“孝丰模式”沿用于本村。如城东社区,积极盘活资产,利用社区留用地,新建标准门面房10间共1400余平方米用于出租,有效拓宽了集体经济发展之路;城北社区通过出租厂房、土地、山林等,抓好机遇,新建6间沿街商铺用于出租,以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老牌工业村赤坞村近年来由于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工业发展步伐日渐放缓,为突破这一瓶颈,赤坞村结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就本村村情开展调研,计划反包6亩农户闲散土地用于建造标准厂房后出租;此外,溪南村作为孝丰镇典型的经济薄弱村,积极盘活闲置土地资源,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引进农业开发项目,有力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壮大。
各村、社区以“孝丰模式”为导向,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严格村级事务监督,确保集体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一是明晰产权。明确集体资产的产权,加强对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是“开源”。在资产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集体资产利用率,大力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经营。三是“节流”。在财务管理上,通过村财代理和民主监督等办法,规范村级财务核算体系,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堵塞村级财务漏洞,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科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课题,虽然当前孝丰镇通过推广“孝丰模式”,为各村、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但各村实际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要真正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全面壮大,还需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共同努力,探索尝试。(安吉县作风办)
身下基层办实事心贴群众解民忧
“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典型案例(七)
“妈,您永远是我的妈!”安徽籍女子王某扑在婆婆宋某怀里时,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过了一会儿,王某转过身,对一旁宋某的老伴潘某说:“爸,真对不住你们二老,我永远是你们的媳妇,也永远是你们的女儿,我会经常来看你们的!”2012年3月13日中午12时许,吴兴区织里镇(洋西)曙光村村委会简陋的会议室里,上演了谁看到都会为之动容的一幕。
事情还得从6年前说起。
2006年8月9日,王某的丈夫(即潘某与宋某之子)在江苏吴江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后经吴江法院判决,潘某夫妇及王某与死者的婚生儿子获得事故赔偿款219281.47元,吴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发放死者家属抚恤金、丧葬费、医疗费共计207741.09元,二项合计427022.56元。同时,吴江市社会保险基金向王某与死者的儿子每月发放遗嘱供养费401.9元。2007年8月15日,潘某夫妇与王某就赔偿款的分割,孩子的抚养及其应得赔偿款的监管等事宜达成协议:王某获得赔偿款6万元,孩子由两位老人抚养并监管应得赔偿款;王某有权会见儿子,并在假期接走同住;如老人不允许王某会见孩子,则王某有权主张对孩子的抚养。协议签订后,王某便回娘家安徽歙县居住生活。由于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理解,时常为孩子的监护、探视、求学等问题产生分歧。尤其是王某连续几次来湖州探望孩子遭到潘某夫妇及其他亲属拒绝后,双方的矛盾进一步升级。2009年6月20日,王某在未告知老人的情况下,擅自以探视为由将正在洋西小学读书的孩子带回老家,从此与潘家断绝了联系。王某的极端行为,使两位老人陷入几乎绝望的境地。更让老人无法接受的是,时隔一个多月,王某一纸诉状将他们告上了法庭,要求变更孩子的监护权,孩子应得的11万元赔偿款也要由她监管,吴江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每月发给孩子的401.9元遗嘱供养费由她领取。法院多次调解无果,依法于2010年4月作出判决,支持了王某的诉讼请求。判决生效后,王某向法院申请执行。执行中,法院依法冻结了潘某银行账上的赔偿款。由于被执行人(两位老人)的情绪异常激动,甚至以死抗争,如强制扣划被冻结的存款,可能会影响社会稳定。尽管法院执行人员多次上门做两位老人的思想工作,但收效甚微,执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今年2月,“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拉开帷幕。根据区委的安排,湖州市吴兴区综治办副主任张美中联系走访织里镇曙光村。当他来到潘某家中进行走访时,潘某正坐在墙边的矮凳上,不停地抽着烟,目光显得有些呆滞,看上去是满腹心事。当张美中说明来意,并询问他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时,老人抬起头,用异样的目光看了着,摇了摇头说了一句“你们帮不了我”。在一旁陪同走访的村干部说出了老人的遭遇,两位老人尚未从丧子之痛的阴影里走出来,如今又要“失去”孙子,更是痛不欲生。最近一段时间,两位老人及其家属经常去洋西小学讨要孙子。他们认为孙子是去读书期间被儿媳领走的,学校应该负责。校方对此感到非常头疼,当地村委及镇政府领导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了解这一情况后,张美中极力安抚老人的情绪,并随即到村委会进一步核实情况,听取意见。次日,张美中即前往法院执行局,与执行局相关领导及执行干警进行沟通,商讨执行方案。最后大家形成共识:此事不宜强制执行,一定要想方设法达成和解。张美中负责做老人的疏导工作,而执行局干警负责电话与王某联系沟通。在双方当事人均表示愿意接受调解,并在有一定调解基础的情况下再安排双方见面。经过大家共同努力,王某在其哥哥及其他亲属的陪同下,于3月13日上午九点来到了曙光村村委会。没想到双方刚见面就情绪激动,互相指责。在双方充分发泄心中的积怨后,张美中与执行局干警在村干部的配合下,从法、情、理各个角度,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疏导工作,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两位老人同意孩子继续由王某监护,每逢放假送到老人处,开学前接回。对赔偿款及供养费等事宜,双方也达成了一致意见。
至此,一场马拉松式的孩子争夺战,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吴兴区作风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