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头条信息
湖州乡村旅游的“全国标准”
发布时间:2015-05-22 09:50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为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根据全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十大示范工程有关要求,我市制定并出台了湖州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方案明确提出,依托湖州优美的生态环境、便利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发展成果,以全市十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为核心,重点在乡村旅游体制机制、标准体系、服务体系、政策体系、营销体系、统计体系等方面实现突破。方案还提出了到2015年发展目标:全面提升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培育10个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5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和100个乡村旅游点,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000万人次。丰富乡村旅游度假产品,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成一批生态优良、设施配套、服务完善和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点),把湖州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首选、国际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力争到2017年,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300万人次以上;到2020年,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500万人次以上,打响“乡村旅游在湖州”和“乡村度假到湖州”重大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
  自20世纪90年代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第一家农家乐开门营业以来,我市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湖州”品牌日益打响。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发展各种类型农家乐3200余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5个、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25个、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49个、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区36个、市级精品园158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和省级农家乐精品园区各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3个、市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共10个。
  2012年,省政府将湖州列为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市,要求重点在乡村旅游体制机制、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等8个方面开展先行先试。 2013年,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湖州市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领导小组,专门设立了湖州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作为全市乡村旅游综合协调和管理机构。各县区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全面履行乡村旅游改革与发展管理的工作职能。近两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指导意见》、《湖州市推进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加快市本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目前,全市以“洋式+中式”、“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农庄+游购”四种模式为主体的乡村度假“湖州模式”和以德清莫干山、长兴水口、安吉黄浦江源等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为主体的“乡村十景”基本形成,全市正在积极申报国际乡村度假示范区。
  下一步,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工程以提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湖州乡村生态人文优势,围绕全市“一带二片十区”的乡村旅游总体布局,联动打造莫干山国际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德清东部水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长兴水口茶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长兴泗安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安吉黄浦江源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安吉中国大竹海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吴兴妙西茶文化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吴兴滨湖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南浔荻港古村 (水乡)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南浔浔练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等十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优化乡村旅游业态结构,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深化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切实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农村特色经济发展的绿色产业、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效果明显
  湖州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核心优势和特质,以省级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试点为契机,有效融合各种资源和要素,取得了明显成效。
  充分转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实现了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深度互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在几年的实践中,湖州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各乡村的休闲旅游环境得到提升,每一个村都成为了能够单独接待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使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人们纷纷寻迹而来。目前,安吉县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达164个,呈现出“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大格局。同时,湖州乡村度假在不依赖于景区的前提下,还突出泛景点的打造,整合各村、各乡等的旅游资源和环境资源创建A级景区,建设美丽风情小镇。
  充分转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实现了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深度互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特色在于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优势,以生态资源保护为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坚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大力推行“意识教育生态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法制建设生态化”、“社会核算体系生态化”、“消费观念生态化”等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转化为生产动力,融合生态、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全新的乡村生态旅游,逐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赢,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
  充分吸收和转化大都市的市场需求,实现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圈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得益于成功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差异化定位,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中实现独特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并以周末休闲、异地养老、养生度假等为核心功能,发展了一批洋家乐等高品质乡村旅游产品,成为都市消费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湖州牵头成立了“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开设了“中国乡村旅游网”,推行了“长三角乡村旅游推介会”、“长三角乡村旅游营销月”等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并实现区域合作互动发展。
  充分整合各地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将全市的统筹推动跟各地的自主创新发展实现了深度互动。我市各具特色的地域模式促使各县、区、镇、村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形成了“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外资”的融资方式、“外商+企业+村集体+村民”经营模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农庄)等不同的经营方式,充分发挥了旅游市场的活力和张力,推动了旅游活动的多样化和创新发展。如德清筏头乡兰树坑村90户农民与裸心谷公司签了50年协议,流转费用是每亩每年500元,且每5年递增10%,累计费用200多万元,平均每家能拿到2万多元。
  充分利用文化建设的根基,实现了旅游发展与文化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我市通过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意转化,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形态,除了消费和文化的结合外,将情感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充分在文化中体现。如安吉县以“一乡一节”的形式,打造出溪龙白茶文化节等一批乡村旅游民俗节庆活动,打造形成中国大竹海等3个生态影视基地,吸引了电影《卧虎藏龙》、《夜宴》、《功夫之王》以及《蜗居》、《如意》等连续剧的取景拍摄。湖州还立足于乡村文化,开发“生态+文化”乡村旅游(度假)产品。以美丽乡村为载体,把农村生态资源和农村特色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做好多元经营文章,促进乡村旅游拓展内涵、彰显特色、提升品质,从而促进百姓增收致富。
  乡村旅游保障得力
  去年,湖州市旅游委员会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旅游部门统筹、协调、指导、管理旅游业发展职能,强化了旅游部门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增强乡村旅游工作力量。通过不断完善市、县(区)、重点乡(镇)、村四级乡村旅游管理体系,各级设立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或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切实做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推进工作,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互促发展的长效机制。
  强化合力共推。市乡村旅游提升发展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加强合力共商、共推乡村旅游工作力度,市旅委要做好综合协调市发改委、市农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局、市国土资源局以及市林业、水利、文化、建设、环保等部门,合力共建中国乡村旅游研究院,有效整合全社会各种智力资源,支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型智慧平台。
  优化政策支持。建立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农民投入、社会投资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出台促进乡村旅游提升发展的综合性扶持激励政策。财政部门要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整合各类财政资金向乡村旅游发展倾斜,要设立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乡村旅游重要区块的规划编制、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和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支持农信社创新乡村旅游金融服务,推行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积极开发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创业贷款、农户联保贷款、丰收小额贷款卡等适合乡村旅游的信贷产品,加强对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省重点建设项目、服务业重大项目的用地指标向上争取和保障工作,研究制定全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总规划和土地利用项目实施计划,研究制定适宜于乡村旅游业经营的各类土地可以依法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市、县(区)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时,充分考虑对重大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和服务业重大项目用地指标的支持。鼓励在荒山、荒坡、荒滩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支持农民在承包的果园、水面、林地开展农家乐旅游项目。市、县区应在年度用地计划中,对省、市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服务业重大项目和十大乡村旅游集聚区给予用地指标的支持。积极探索利用旧民房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由村集体收购并统一管理运作。鼓励保险公司推进乡村旅游游客人身财产安全保险等业务。
  完善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督查通报、专题会商、年终考核五项制度。健全改革试点工作督查通报制度和专题会商机制,根据各县区、部门及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并对落实试点工作情况进行通报。建立改革试点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部门、县区、乡镇、村的逐级工作考核。根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工程总体目标,明确年度工作重点,制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加大绩效评价和考核力度,对推进试点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项目资金补助和工作表彰等奖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