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苗还在路上,可订单已从各地纷至沓来,不少还是日韩的洋订单。这让养了5年温室龟鳖的杨建海转行信心更足了。昨天,这位吴兴区东林镇保国村的村民,正在新承包的100亩鱼塘基地检测水质,为发展“泥鳅+茭白”种养循环的生态农业管好水环境。
“从富阳买苗回来,收泥鳅的外贸公司就跟下来了。”杨建海说,“他们对品质要求很高。养鱼就是养水,环境决定品质。”在鱼塘边,杨建海摊开了一组试纸、检测盒,测完PH值还要测氨氮,就像一个科学家,而以前从事温室龟鳖养殖的时候,他可没这么伺候过水。
杨建海所在的保国村,是我市龟鳖大镇东林的一个产业代表村。以前,村里90%的农户从事龟鳖养殖。为了留住绿水青山,该镇从去年开始对影响环境的产业下了逐客令。“我们计划在3年内将东林温室龟鳖全部清除,并引导农户发展生态农业。”该镇副镇长陆敏说。“我算幸运,入行几年没遇到鳖灾,这东西市场价格波动太大。现在都讲生态产品,它就没竞争力了。”杨建海说。去年,镇上出台政策,龟鳖养殖户转行生态产业,其贷款可获一半贴息,最高可达2万元,这让杨建海另谋致富路更有了底气。
当杨建海向村里提出要发展“泥鳅+茭白”的种养循环产业时,立即得到了支持。“他是我们村第一个搞生态养殖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杨根林告诉记者,得知老杨要带头,村里马上组织,通过流转将100亩地统一发包给他经营。
拿到地,杨建海的首要任务就是打造良好的生态种养环境。在镇上的牵头下,省级农业专家来到他的基地现场指导:保留进水口周围的水草,排水口安装滤网,净水用的茭白种在鱼塘中间,生物饲料发酵后投放……一系列生态种养的妙招,专家们都一一传授给了杨建海。
走在杨建海的基地,一处水塘中间冒出了一大片茭白地。“这是从德清武康引进的品种,现在在做试验。这个茭白比较晚熟,既能拉长净化水质的周期,还能跟市场打时间差、卖好价钱。”杨建海笑着说,“鱼塘消毒用的是盐,这是土法,能保护水质。”
养过龟鳖,如今49岁的杨建海二次创业与以往不同,开始在乎水了。为了改善种养水环境,老杨花了半年时间钻研循环种养的方法,“家里有3套相关材料,有2套我都能背下来。”杨建海笑着说,“现在是靠水吃饭,水不好生意就赔本。”
同样是经营水产养殖,以前不在乎水,现在视水如命。这仅仅是一个农民从自身出发的思维变化,却折射出生态环境关乎长远发展的硬道理。在处理环境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中,杨建海的创业经历,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最好佐证。在这场进化中,我们能体会到壮士断腕的阵痛,但痛定思痛后,我们也希望有更多诸如杨建海的转型者活跃在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