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头条信息
抗战英烈在湖州
发布时间:2015-09-03 08:55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血与火的考验和生与死的抗争中,中华民族锻造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展示出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英雄彪炳千秋,精神永垂史册。
  78年前,美丽的湖城在日寇铁蹄下辗转悲鸣,度过了一个最寒冷的冬天,但其后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从正面战场军队浴血阻击,到敌后抗日武装风起云涌,再到新四军挺进苏浙皖边对日作战,开辟浙西抗日根据地,不屈的湖州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谱写了英勇顽强、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八年艰苦岁月,在湖州这片热土上涌现出了无数为民族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将士,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我们不能忘记:坚守阵地喋血湖城的夏国璋、菰城奋战壮烈殉国的饶国华、革命信念决不动摇的张新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杨光泩、六进鬼门关的史之华、赤胆忠心坚持抗日的谢勃、威震江南的新四军老虎团长刘别生……在这场空前的民族危难中,将军与士兵共赴生死,军人与百姓联合杀敌,那些慷慨激昂的英雄人物,定格在历史的瞬间庄严铿锵;那些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铭刻在岁月的丰碑威严峙立。
  历史不能忘却,正义不容挑战。湖州儿女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不屈斗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值得我们永远纪念。所有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献身的英烈和为之作出贡献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敬仰。让我们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倍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与和平环境,在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中,坚定信念,团结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之梦做出我们的贡献。
  老虎团长威震江南
  刘别生(1915—1945),江西省安福县人,新四军十六旅四十八团团长、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
  1928年9月,刘别生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9年底,调任新四军军部特务团团长,所率四十八团因作战勇猛,被称为“老虎团”,转战苏中、苏南地区。 1943年10月,率部挺进苏浙皖边,开辟郎(溪)、广(德)、长(兴)抗日根据地,化名方自强,群众称之为方司令。 1944年3月,日军1个中队和伪军1个大队,在广德杭村附近扫荡,他指挥四十八团,经过激战,毙日伪军70余人。同年8月23日,率部参加长兴战役,向日伪军发起局部反攻。同年底,率领四十八团解放浙皖边境重镇——泗安镇。 1945年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任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随后率部参加浙西天目山三次反顽自卫战役。 6月4日在新登反顽自卫战中,他坚持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不幸中弹牺牲。
  将军喋血湖城
  夏国璋(1896—1937),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7军172师副师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夏国璋任174师副师长兼522旅旅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 1937年11月5日,日军3个师团在杭州湾金山卫一线登陆,企图切断中国军队主力的退路。第3战区长官部急令第170师和第172师,赴吴兴城郊八里店桥至升山一带阻击日军,掩护主力转移。这时,夏国璋被调任第7军172师副师长。接到命令后,即率1个旅的兵力先赶到预定阵地,与日军浴血奋战3昼夜。 11月21日,夏国璋在前沿阵地视察敌情时,突遇日机轰炸,不幸中弹牺牲。夏国璋牺牲后,全旅官兵寡不敌众,全部壮烈捐躯。牺牲后被追晋为陆军中将。
  赤胆忠心为抗日
  谢勃(1916—1940),浙江宁波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武(康)德(清)工委书记。
  1937年11月,谢勃编入“战时政治工作队”。 1938年10月,谢勃率一个工作组在莫干山麓的后坞、筏头、庾村一带的乡村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与驻扎在三桥、武康、上柏宁杭国道沿线的日军近在咫尺。谢勃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大批党员,并建立了庾村、杨梅岭等6个党支部,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群众组织,组建了土枪队。 1940年3月,中共浙西特委根据敌后抗日形势的发展,决定成立中共武(康)德(清)工作委员会,谢勃担任书记。武德工作委员会成立后,谢勃带领工作队进入敌占区,以洛舍为中心开展抗日活动。广大农民、青年、妇女、店员纷纷加入抗日救国会,一批青年骨干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还相继建立了砂村、洛舍等党支部。 7月7日,谢勃在洛舍镇冒着生命危险组织纪念抗战三周年大会,并举行抗日反汪大游行,他始终站在游行队伍最前沿,高呼“团结抗日、反对投降”口号。 1940年9月16日,谢勃在武康三桥参加浙西特委工作会议时,遭日军便衣逮捕, 21日被惨杀,年仅24岁。
  抗日救亡视死如归
  史之华(1914-1941),原名史致华,笔名之花等,长兴夹浦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长兴县委书记。
  史之华1929年毕业于湖州省立第三师范,当过教师,曾在吴兴县立民众教育馆任通俗讲演员。“九一八”事变后,他在《湖报》发表激励民众抗日斗志的长诗《炸弹上的皇宫》,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看上去不可一世,实际上只是建在炸弹上的皇宫,总有一天会被炸得粉碎。因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史之华遭国民党吴兴县当局施压,被迫回到长兴,后又相继转移到上海、镇江、杭州、绍兴、平湖等地。1938年,史之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云和县政治工作队队长、支部书记、浙江省战时合作工作队游击区直属分队队长。 1940年10月,史之华任中共长兴县委书记。 1941年,史之华冒着生命危险,先后6次深入日占湖州城内,为新四军部队购买药物、了解敌情。 1941年秋天,史之华在湖州西门执行任务时被日伪军逮捕,虽身受酷刑,仍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时年27岁。
  一身硬骨挺英姿
  张新华(1916-1941),女,原名张彩宝,化名凌冬、惠琴,南浔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共太滆工委青年部长。
  张新华出生在南浔镇一户小商家庭, 14岁时父母双亡。 1932年张新华在南浔中学读书时,参加农民识字班教学活动,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 1936年秋,考入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抗战爆发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开展抗日募捐宣传活动,后辗转江西南昌参加“江西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 1938年7月,张新华在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泾县山区仓村从事民运工作。 1940年被新四军军部授予“全军十大模范女战士”称号,同年3月,被调往太滆地区,担任中共太滆工委青年部长,兼任宜兴闸口区委书记。 1941年春,太滆工委派张新华去南浔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途中因叛徒告密而在江苏武进漕桥一带遭日伪军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新华毫不动摇,坚贞不屈,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实现了她生前为革命“喘完最后一口气”的誓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