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兴武热背后的冷思考
——湖北省荆州市坚持党管武装推进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工作闻思录
编者按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依托。近年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发挥党管武装优良传统,有力推进了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工作发展。但随着城市管理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型,民营企业党管武装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边是积极主动的热情,一边是各有考量的动机,“烫手山芋”怎么接?
把好入口关,民企编兵不搞一头热
在湖北的版图上,荆州位于“湖北之腰”。有人曾形象地比喻:武汉是“头”,宜昌是“尾”,荆州就是“腰”。腰不壮,湖北长江经济带这条龙就难以真正舞动起来。
近几年,随着湖北“壮腰工程”的加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对荆州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5%以上,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1500余家,从业人数多达90.5万人,其特有的人才、科技、装备和信息优势,给素以农村为主的民兵工作带来新的生机。
着眼这一优势,荆州军地尝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编建民兵,但困惑也随之而来:
前几年,沙市区人武部组织新入队民兵进行入队训练,一次训练课上,某民企几名刚刚入队的民兵在集训间隙公然分发名片,向身边的人员推销公司产品,面对教员的制止,他们还大倒苦水:“公司派我们来就是为了拓展关系,东西推销不出去,回去不好交差。”
这件事给军分区领导触动很大,他们随后在全市随机抽选近百家企业,围绕入队动机问题展开调查,发现类似的问题还有一定市场:21%的企业主把武装工作当“噱头”,以为编了民兵等同于有了“护身符”,企业生存就有了保障;13%是为了赚取人脉、扩大影响、提升企业知名度;还有9%是想打入军品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对此,荆州军分区党委态度坚决:企业无论姓“公”还是姓“私”,只要建了民兵,就要压实国防责任,方向一旦搞偏,再好的“香饽饽”也要不得。
近两年,该军分区有意抬高民企编建民兵组织的门槛,会同地方相关部门对适合编建民兵的企业进行详细调查,摸清企业规模、经济实力、诚信程度、群众口碑等情况,把一些政治思想好、国防观念强、党团组织健全的企业列为准入对象。
面对昔日的编兵大户,是装门面保留,还是卡条件撤销?
把好管理关,宁缺毋滥做减法
8月16日,公安县人武部决定:撤销凯乐集团武装部!
消息一出,不少人扼腕叹息。凯乐集团是高科技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科技优势明显,人力资源雄厚。该集团武装部于2000年正式组建,曾一度被人寄予厚望。
但是近几年,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少民营企业进行了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凯乐集团也面临同样的尴尬:该集团注册地在公安县,但大部分业务已拓展到荆州区和武汉市,武装部负责人长期在外地工作,企业武装部党建工作逐渐弱化,管理上常常“挂空挡”。
军分区和人武部两级党委慎重研究后决定,撤销凯乐集团武装部。对于这一决定,军分区司令员伍守荣解释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武装部没有“常青树”、不设“保险箱”,他们每年组织考核验收,对不具备建设标准,或履行国防义务较差、有偷税漏税行为的企业武装部,坚决做出整改和撤销处理,凡不符合条件的企业坚决不予照顾,这是一条底线。
在荆州,被撤销的民营企业武装部不止凯乐集团一家,还有很多是由于党组织功能虚化、企业武装部建设不达标等原因被撤销或调整。
根据鄂发〔2009〕5号文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武装部的设立,必须是基层党组织健全、生产经营稳定且员工人数达到800人的规模企业。
据此,如今员工仅320人的沙市万树集团、400人规模的龙江龙集团、450人规模的蓝特集团、156人规模的荆州区家具建材大市场等4家企业武装部,都于今年作了撤销或改组。
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针对辖区部分兵员精干但党组织不健全的民营企业,他们采取民企党管武装搭乘地方党建“顺风车”的模式和办法,按照“属地管理、建用分离”的原则,将党员民兵挂靠在所属乡镇、街道武装部,确保党管武装得到有效落实。
“民营企业武装部性质特殊,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全程管理考评。”军分区政委邹均享说,必须始终把党组织是否健全、领导是否有力、管理是否规范等作为硬性条件,不盲目扩张民兵组织,不追求数量规模,做到宁紧勿松、宁缓勿急、宁缺毋滥。
互利双赢是民企武装工作追求的目标,如何做到兴武和强企并行不悖?
把好使用关,谨防互利双赢变味
“兴武强企、互利双赢”是荆州军地倡导的理念。然而,实现互利双赢,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14年10月,某景区为维护景区秩序,在未报批的前提下,擅自组织民兵骨干身着民兵服装,佩戴民兵服饰,担负导游任务。结果,一些不明实情的游客,在网上发帖指责“景区导游私着军装,有哗众取宠之嫌,有损军人形象”。
尽管这件事最终得到妥善处置,但也给该军分区领导敲了警钟:“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工作,既符合人民武装的特色,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需要,是‘兴武强企、互利双赢’的实际举措。但前提是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武装原则,严格落实军地双重领导制度,民兵绝不能成为企业主看家护院的‘私兵’,这是一条决不允许逾越的政治底线。”
据此,该军分区就民兵管理动用等问题,对所有非公有制民兵组织“约法三章”:动用民兵遂行多样化任务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军事机关组织指挥,任何企业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严格遵循“建用分离”的原则,慎重用兵、依法用兵,严禁动用民兵参与涉及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以及执行其他与民兵身份不符的敏感行动。
前不久,该军分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民武装工作清理整顿中,对2个民营企业依托自身财力“自保自养”的民兵装备器材库进行了清理,从源头上杜绝私自用兵的问题发生。
军分区领导告诉记者,近两年来,他们用党管武装的政治优势“反哺”企业发展,积极把党的政治优势打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民兵队伍的坚强战斗力,有效促进了兴企与强武互动双赢。
2015年以来,为帮助企业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他们下发《关于发动民营企业民兵开展“质量创优、技术创新、岗位创效”的活动意见》,号召民兵与企业共克时艰,各民营企业成立民兵科研攻关小组30多个,建立民兵示范岗11个,有力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切莫顾此失彼
非公有制企业基数庞大、人力资源丰富、科技优势明显,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军队编制体制改革和军民融合战略的不断深入,民企人民武装工作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所占比重逐年加大,地位作用越发凸显。
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非公有制企业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受行政手段约束弱、受市场因素影响大及人员流动快、自由性强等特点,给党管武装落实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一些单位盲目跟风,对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工作,缺乏足够清醒有力地选拔、引导和管理,最后顾此失彼,发生了有违党管武装原则的问题。少数非公有制企业把企业民兵当作“护院家丁”,用于厂区安防巡逻、制止内部矛盾、保护企业主人身和财产安全;有的把企业民兵当成“花瓶摆设”,不是用于抢险救灾、维稳处突上,而是用于接待外宾、迎接检查、考察参观等表演上,以此展示企业形象,等等。这些问题和现象,应予以高度警惕。
民兵作为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建设还是使用,必须时刻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从严把握标准,从严考核审批,从严监督管理,从严指挥动用,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规矩意识、法规意识,牢牢把握好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的领导权、指挥权和使用权,坚决克服动用随意性和越权使用的问题,真正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牢牢握在党的手中,着力推动非公有制企业人民武装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确保党管武装制度得到贯彻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