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湖州  >  发展规划
湖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05(四、主要任务)
发布时间:2016-12-29 15:45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四、主要任务

 

4.1 主要指标

4.1.1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到2015年,粮食、油菜籽、水产、肉类和禽蛋总产量,分别达到95万吨、6万吨、26万吨、20万吨和6万吨。高效设施农业基地面积达到3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9万亩、设施茶园22.50万亩、设施果园6.50万亩。特种水产养殖面积比重和畜牧设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到81%和85%。

4.1.2   农业产业竞争能力  培育40亿以上农业产业2个、20~40亿产业3个、上市农业企业3家。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60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0家、亿千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00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有效“三品”生产基地面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分别达到110万亩、150万亩和98%以上。

4.1.3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农业科技贡献率、主导品种覆盖率和主要产业适用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60%以上、95%以上和90%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和水稻耕种收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分别达到165万千瓦、70%和36%

4.1.4   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70%和85%,化肥利用率在“十一五”基础上再提高8%。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生态种养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应用。

4.1.5   农业经济综合实力  农牧渔业总产值(现行价)力争突破200亿元,年均增长5%,其中农业产值102亿元、牧业产值48亿元、渔业产值40亿元、农牧渔服务业产值10亿,年均分别增长4.50%、4.70%、6%和8%。水产、蔬菜、茶叶、水果、畜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产值135亿元,占农牧渔总产值的67.5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21400元,年均增长(含价格指数)12.80%。

4.2 重点任务

4.2.1   推进农业“两区”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4.2.1  .1 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以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目标,以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肥和提高耕地地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到2015年,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60万亩,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功能区50个,整体达到亩产吨粮的生产能力,为稳定粮食生产夯实基础。全面推进粮油高产创建,大力发展粮油规模经营,加快粮油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粮经轮作等稳粮增收种植模式,粮油播种面积分别稳定在200万亩和40万亩。

4.   2.1  .2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围绕建设百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21”工程。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创新园区建设机制,培育园区经营主体,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到2015年,建成现代农业综合区10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新增100个以上,其中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50个。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达到50万亩。

4.2.2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着力提高主导产业发展水平

4.2.2  .1 大力发展四大优势产业  ⑴特种水产:着力推进渔业科技创新,改革水产养殖方式,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标准鱼塘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全面推广鱼虾类健康养殖、仿生态养殖及生态循环、池塘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限制温室龟鳖、虾苗繁育规模,着力提升以龟鳖温室养殖和罗氏沼虾为主的特种水产苗种繁育。禁止开放性水域珍珠养殖、限制围网和网箱养殖,推广放养滤食性鱼类,增殖放流土著鱼类,积极发展洁水渔业,打造生态渔业品牌,实现渔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到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特种水产面积55万亩,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90%左右。建成国家级水产良种场1个,省级水产良种场2个、水产繁育基地10个,基本完成水产种苗大市向水产种苗强市的转变。

⑵蔬菜:以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重点发展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山地蔬菜,培育现代种业体系和规模经营主体,加强产业基础建设,大力推进蔬菜种植结构优化升级,推广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提高设施栽培应用率。到2015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6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水生蔬菜和山地蔬菜播种面积,分别达到19.50万亩、7万亩和5万亩。蔬菜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瓜蔬作物设施栽培应用率达到30%以上。

⑶茶叶:以打造湖州“三大名茶”品牌为目标,以现代茶园建设为重点,以茶叶精深加工为突破口,优化茶叶品种结构,突出区域产品特色,全面提升茶叶品质、品牌、品位,大力发展低碳茶叶产业。到2015年,茶园总面积和茶叶总产量,分别达到28万亩和1.50万吨,名优茶率达到30%以上。有机茶生产面积扩大到10万亩,有机茶产量占比在10%以上。大力发展茶叶加工出口企业,建成现代茶叶精深加工企业10家以上,形成10万吨茶叶出口加工能力,培育茶叶品牌5个,基本确立国内名优茶及精深加工强市地位。

⑷水果:以打造“精品果业”为目标,以现代水果园区建设为重点,改良品种、优化结构、提高品质、突出加工、强化营销、做强品牌,大力发展特色精品水果产业。到2015年,果园总面积和水果总产量,分别达到30万亩和17万吨。优质果和精品果占比,分别达到80%和20%以上。果用瓜总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15万亩和28万吨。

4.2.2  .2 稳定提升蚕桑产业  围绕“打造优质茧生产基地”战略目标,以现代蚕桑园区建设为抓手,优化提升东部,开拓发展西部,着力引进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加快蚕桑综合利用与开发,弘扬蚕桑文化,发展蚕桑生态,做强蚕桑产业,促进现代蚕桑产业发展。到2015年,桑园总面积稳定在25万亩,其中高标准规模桑园小区面积占80%以上,蚕种饲养量35万张,蚕茧总产量1.50万吨。

4.2.2  .3 优化发展畜牧业  按照“发展规模养殖、控制养殖规模”的思路,稳步发展生猪产业,加快构建食草动物、特色家禽产业集聚区,着力推行农牧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保持主要畜禽生产稳步增长。加强省级以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品种的种畜禽场、保护区、基因库建设,促进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高供种能力。到2015年,生猪、羊、家禽和兔饲养量,分别达到250万头、65万只、7500万只和90万只。建成畜禽生态小区(规模场)50个,省级种畜禽场2个,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场2个。良种种猪、种羊、苗禽供种能力,分别达到5000头、2万只和5000万只,全面提升商品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

4.2.2  .4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  以“以服务大城市、面向长三角”为目标,以“依托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功能,展示农耕文化,开发农业旅游,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为主线,以建设美丽乡村和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太湖、竹乡、湿地等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产业为依托,以展示丰富的农业资源、优美的农村环境、深厚的农业文化和纯朴的民俗民风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积极组织开展白茶节、葡萄节、采桃节、杨梅节等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大力发展“眼球”经济。到2015年,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乡镇(精品示范区)10个,市级生态乡村旅游示范点5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收入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万人次,乡村旅游年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建成生态优良、风貌独特、设施配套、服务完善的休闲农业园区达到30个。着力构建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加快提升丝绸文化古镇游、水乡垂钓乡村游、生态特色农家游、现代农业观光游等一批具有湖州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成基地园区景点化、产品绿色品牌化、休闲旅游五彩化、产业功能多元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格局,努力打造在长三角乃至国内国际具有较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选之地。

4.2.3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向集群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围绕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集生产合作、信用合作、供销合作于一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自我服务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新型家庭农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着力推进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努力打造农产品名牌。到2015年,完善提升农产品加工功能区5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新建市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心1个,重组提升县区产地专业市场5个,建立大中型农产品配送中心20家。每年利用外资实到1亿美元,内资15亿元以上。供沪农产品总额、农产品自营出口额和市外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70亿元、8亿美元和281万亩。省级以上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名牌农产品和国内知名区域公用品牌,分别达到140件、100个、40只和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新提高。

4.2.4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创新,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支撑水平

深化市校农业科技合作,着力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围绕全市十大主导产业,全面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联盟,加快推进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和农业博士后工作站建设,健全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网络,积极推动责任农技推广制度落实。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提高种养业优良品种引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完善提升水稻等八大产业标准化技术体系,着力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到2015年,建立辐射全市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个,新增农业科技企业50家、农业企业科技研发中心20家。建立粮油良种繁育基地10000亩(其中水稻9000亩、油菜1000亩),年繁育水稻良种3000吨,油菜良种100吨,统一供种率达到60%以上。引进应用主导新品种100个,开发集成主推技术100项。实施重点农业科研项目150个,“强龙兴农”示范项目100个,重点成果转化推广项目100个。引进培养高级农业科技人才100名,培养农民专家100名、村级农技助理员1000名,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00名。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2000户,市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区2个,示范乡镇30个,示范村达到300个。培育农业信息化达标经营主体200家,市级以上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全面推进农机化促进工程,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升农机装备与应用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机械,淘汰机动打稻机11万千瓦动力。加大突破水稻机插“瓶颈”力度,机插率达到20%以上,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油菜栽植机械化技术有较大突破,机收率达到10%以上。茶叶加工机制率98%,畜牧、水产养殖业农业机械应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4.2.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农业污染源普查成果,加大科学治污力度,加强测土配方施肥,严格基本农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环境监测和监管;实施农药减量控害增效工程,积极推广以控制氮、磷流失为主的节肥增效施肥技术和作物专用肥应用,建设面源氮、磷的流失控制示范区,减少氮、磷污染;积极推广应用植保新技术,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严格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秸秆、地膜、农药(兽药)包装袋等农业废弃物污染,切实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深化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畜牧水产养殖模式,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有效提升流域生态环境。

4.2.6   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安全生产水平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重点建设市级农畜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辖区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提供全面、科学的技术支撑。县区建立农产品质检站,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基层质检室,自下而上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监管网络,提高农产品质检管理整体水平。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到85%以上。健全动物疫病防控预警与指挥体系,完善动物疫病追溯体系,推进省级动物疫情测报站、防疫规范县区和村级防疫队伍建设,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严密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加强植物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和市场检疫,重点做好梨树病害、加拿大一枝黄花等重大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防控,确保防除面达到全覆盖。强化农机、渔船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把农机、渔船安全管理“考试关、检验关、执法关”,深化农机、渔船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执法行动,严防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进一步完善农业应急管理制度和程序,健全各类农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管理和指挥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