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坚持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具体到一个县域,我们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坚决走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不断开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新局面。
走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在认识上不断深化。从政治的高度来看,军民结合是我党治国治军的一贯方针,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为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系统提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并将军民融合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按照“四个全面”战备布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坚定决心。以此可以看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兴国之策,又是强军之道;既是发展理论,更是政治任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兵不强不可以卫国,国不富不可以养兵,经济和国防的关系一直是亘古不变的时代命题。只有始终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相互渗透、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才能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同步协调持续发展。从使命的视角来看,近年来维稳处突、抢险救灾等军事实践表明,国防后备力量日益成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力量。同时一些影响和制约建设的瓶颈问题也逐步凸显,必须坚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双重领导的体制优势、军民通用的科技优势和军地共建的设施优势,推动国防后备力量能力整体跃升。
走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在方向上准确把握。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切实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观点来指导工作实践。要树立统筹协调的新观念。准确把握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本质要求,转变“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等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做到在发展资源上相互依存、在发展成果上相互转化、在发展作用上相互借力,切实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以全局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军民融合,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平时与战时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两个战略同频共振。要树立体系推动的新观念。坚持把军民融合作为一项区域策略,逐步逐级制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基本思路、阶段区分和具体举措,使军民融合既有宏观的发展规划,又有精细的推进措施。针对当前军民融合层次不高的实际,确立顶层主导、逐项推动、平衡发展的思路,逐步实现军地建设体系由分到合的转型、由浅至深的渐进、由点到面的拓展。要树立机制保证的新观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管武装根本原则,把军民融合作为党管武装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具有权威性和操作性的军民融合法规体系,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走上法制化轨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健全情况互通、联席会议、总结讲评等制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推进、高效运行。
走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必须在行动上体现成效。民兵预备役部队具有亦兵亦民、人熟地熟、量大面广、训练有素的明显优势,要用足用好优势,认真履行职能,切实以促进经济繁荣、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家园安宁的实际成效体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实践价值。要在经济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民兵预备役部队投身到“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项目双进”等重点工作中。鼓励民兵预备役人员争当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努力在兴资办企、创业致富中当先锋、打头阵,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要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卫士作用。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加“平安城镇”、“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健全军警民协作机制,配合公安、武警执行巡逻执勤、社会安保、警戒警卫等任务,切实形成法规政策联宣、基础设施联建、社会治安联防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与群众相连的优势,引导民兵预备役人员带头宣传践行党的政策,及时化解军民、党群及民众之间各类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发挥突击作用。坚持把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作为育兵的课堂、练兵的舞台、强兵的战场,抓紧做好应急处突、抢险救灾各项准备,确保遇有情况能拉得出、打得赢。突出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做到第一时间掌握情况、第一时间研判报告、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控制局面,努力为维护社会安定、保障人民安居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