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民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政民服务  >  便民服务
专家支招:如何应对“后高考心理”
发布时间:2016-06-20 09:10 信息来源:湖州日报 字体:【

  放纵、抑郁、茫然、焦虑……

  “高考结束后,他老害怕自己成绩出来考得不好,哪儿都不想去,也不愿与同学交流,只想呆家里,这可怎么办?”市民张女士日前向电党报热线求助,称自己的孩子因为过分焦虑而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
  历经多年寒窗苦读,伴随高考结束的铃声响起,考生们似乎骤然间从备考压力中“解放”。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高考可谓标志着青少年正式步入“成人”行列的一场洗礼。然而,高考过后的这段时期,往往也会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应对已经到来的“后高考”,广大考生的身心显然需要有个调整的过程,究竟有多少人做好了准备?
  昨天,记者采访了湖州心远航公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占花。“近期前来咨询此类问题的家长考生也有不少,这种心态比较有代表性。”陈占花分析认为,这段时间考生既要承受考试成绩和心理预期对比产生的压力,又要承受等待录取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有可能陷入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状态,甚至出现整天把自己关在家中,不愿见人的情况。“这些考生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很可能由于长期情绪低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除了焦虑以外,还有考生会出现放纵、茫然、抑郁等不健康心理。比如有学生觉得“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想要“告别”高中时代,就撕毁书本、焚烧书本,或彻底放松好好犒劳自己,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和游戏,通宵KTV唱歌、频繁同学聚餐、酒吧聚会等。也有家长认为孩子考前压力太大,考后就随其任性,这样会引发多种问题,比如导致考生因暑假的过度放松而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
  “其实日常生活中,看书、听音乐、逛街等都是不错的调整状态的选择。”陈占花建议,一方面,一些考生不必过于焦虑抑郁,要学会理性看待,包容接纳自己。主动与亲友沟通,尤其是要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及时宣泄出来,还可以做一些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重新找到价值感。家长平时多注意从孩子的行为举止中,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化解心理压力及负担,并做出正确的引导。更重要的是,尊重考生自己的意愿,期望不可过高,避免给考生造成心理压力。对那些把落榜看成是自己前途终结的孩子,家长应帮助他们做好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孩子外出旅游,或在确认安全的情况下允许考生结伴外出。
  另一方面,部分考生要尽快度过茫然期,适度放松,不可贪图娱乐。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好自己的生活作息规律,合理分配好各类活动时间,充实自己,备战未来生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