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有强大国防,才有美丽家园
发布日期:2016-06-22 字号:[ ]


  时值盛夏,吉林省珲春市防川风景区进入了旅游旺季。鉴于以往一些游客对边境法规不清楚和国防意识淡薄,可能发生误越国界的问题,防川村组织民兵护边队和边防官兵巡逻执勤,向景区游客发放边境法规宣传单。村支书金万革说:“先有国防,才有防川人的家园,边境稳定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防川村,地处中国版图雄鸡之喙,是中俄朝三国交汇点,素有“鸡鸣闻三国,虎啸震三疆”之称。1938年,在防川村后的张鼓峰,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张鼓峰战役,这个朝鲜族村落成了一片废墟,防川村民纷纷迁离故土。一直到1972年解放军在防川驻军后,村民们才渐渐迁居于防川村。
  “那时候,国防教育都是军地一起搞的,村民们喜欢听国防教育课,保卫边防的意识比较强。”老村主任黄武吉说,村党支部与连队党支部共同开展的“两个支部一堂课、两个民族一家亲、两条战线一盘棋”的“同心筑堡垒活动”推广到了全省。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防川村地处偏远,经济发展滞后,年轻的村民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呈现明显的老龄化趋势,国防意识有些淡化:个别村民一度出现了“热衷于去教堂做祷告,却不愿意和连队一起上国防教育课”的情况;民兵护边队的人数越来越少,昔日和边防官兵一起出勤的景象也变得难得一见。
  “饭都吃不饱,老百姓参与国防教育、支持国防建设的积极性自然打折扣。”在深入调查后,延边军分区党委感到,防川地处偏远,村民的经济收入单一,村民主要靠上山采野菜、下江捕鱼维持生计。靠近边境线和界江的地方,野菜和鱼类资源丰富,但由于是边境禁区,村民们徒叹奈何。
  在进一步的调研论证中,军分区领导认为,兴边先要富民,必须改变思路,让国防建设与村民利益互促共赢。
  2012年,军地协商将边境线上的吉林省重点保护文物“土字牌”向地方游客开放,防川的游客数量当年就翻了一番,间接给村民带来不少的收入;他们还在界江旁建立了两个固定打鱼点,既方便村民打鱼,又利于边防管控;边防部队给防川村民发放入山作业证,由边防官兵带领村民到边境一线采菜,并在靠近边境的地方开辟出牧场供村民养殖黄牛等。
  一系列富民兴边的措施使防川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如今他们的人均年收入已达到5万余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62岁的朝鲜族村民韩海淑说:“只有这条边境线稳了,我们老百姓才睡得踏实。”富起来的村民渐渐认识到,没有边防部队的守卫,就没有边境的安宁,更没有百姓的幸福生活。村民刘丛志自己投资在防川村口办起了“张鼓峰事件战地展览馆”。村民得知消息后,纷纷自发在刘丛志的工地免费打“零工”,为纪念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今,这个民间纪念馆已被评为吉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游客常年络绎不绝。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