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拥军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发布日期:2016-08-01 字号:[ ]


记周松兰一家的拥军故事

    在长兴县,有一户远近闻名的拥军家庭。数十年来,他们以“生命不息,拥军不止”信念和行为打动和感染了很多人。
  又到“八一”建军节,记者走进周松兰家,细细采访这一家四代的拥军故事。
  “八一”节前的礼物
  “八一”建军节前一天,一辆小货车载着水果、饮料,驶向了长兴县武警中队,这是家住雉城街道城北小区的周松兰和她的子女送去慰问武警官兵的心意。这一送就是16年。
  今年78岁的周松兰, 16年来始终坚持在“八一”建军节前,给县武警中队的官兵们送上水果、饮料等夏季清凉用品。
  因为相处久了,大家非常熟悉,官兵们都亲切地喊她“周妈妈”。“我们靠解放军保卫祖国才过上现在的幸福生活,所以我对解放军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我热爱解放军,年年拥军,不会忘记。”周松兰说。
  每逢“八一”,她的儿女不管工作再忙,都会抽出一天时间,准备好水果、矿泉水等物资,和她一起送到部队。周松兰的孙子和外孙女只要在家,也一定会跟着去。“现在,到部队慰问军人的人越来越多了。”周松兰很乐意看到拥军的热潮一年高过一年。为了避开“八一”期间拥军高峰,他们习惯选择节前的某一天,送去对军人的关怀和慰问。
  周松兰对部队这么有感情,并不是偶然的。
  故事得从周松兰的婆婆说起。她的公公蒋土会是一名地下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追认为烈士。婆婆王留丹当时也中了一枪,幸亏被解放军解救,及时进行了救治。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一条手臂。
  和平的日子到来,王留丹成为一位坚定的拥军者。周松兰记得很清楚,婆婆经常对家人说:“没有共产党,没有解放军,就没有我们家的一切。”
  婆婆瘦弱却坚定的身影深深镌刻在他们后辈的心中。在村里的各种公开场合,婆婆拖着残缺的身体,站在前台高声呼吁,带头行动,奋力激发着乡亲们拥军的热情。
  蒋瓯是周松兰的大儿子,从小跟随在祖母身边。回忆与祖母相伴的日子,他说:“我上小学的时候,拉练部队经过长潮,母亲请战士到学校住宿,祖母和乡里的人就把一捆捆柴火送到战士手上,方便他们生火做饭。”
  1954年,身为拥军模范的王留丹出席了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慰问大会。可惜的是,几次搬家,这张珍贵的入场券已不见踪影。
  后来,周松兰和丈夫蒋松琪,一起从婆婆手中接过了拥军的接力棒。
  一条不合尺寸的凉席
  走进周松兰的家,第一眼会被客厅悬挂着的由部队官兵赠送的“爱兵如子,拥军模范”的大匾所吸引。除此之外,这个60多平方米的屋子没有其他特别之处,里里外外被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但在老人的卧室,记者突然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床上铺着一条不合尺寸的凉席。
  看到记者的疑惑,老人笑着解释说:“这是当年为驻训官兵准备的凉席。 ”
  原来上世纪70年代,驻镇江某部来长兴训练,蒋松琪为了解决战士们的住宿问题,就挨家挨户动员群众,还联系了当地的学校、医院……在他的协助下,部队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营房并决定在这里定下训练点,每年4月到6月来此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拉练。从此,蒋松琪一家便和镇江驻军结下了不解之缘,部队的战士也成了他家的常客。
  交往中,两人发现部队家属前来探望驻训官兵时,住旅馆既要花钱,又不方便。开始,腾出自己的床,让军人家属住。“后来,我们两人商量,把邻居闲置的房子长租了下来,粉刷打扫一新,配上家具家电,专门提供给部队家属住宿。”从此,这间被官兵称为“军人军属接待站”的屋子,成为过往官兵家属的“家”。回忆那段鱼水交融的日子,周松兰脸上笑容满溢。“有一年,我们按入住人数提前准备好了凉席,结果一位干部临时有事未能来训,就剩下了眼前这一条凉席。”周松兰说,后来,一直没有机会再将这条凉席送出去。
  于是,节俭惯了的老人,就把这条没有送出去的凉席拿来自己用了。
  当然,周松兰和丈夫为部队官兵所做的,远不止这些。从1995年起,两人每年省吃俭用将积攒下来的1000元钱捐给了来长兴训练的驻镇江部队,作为奖励训练成绩突出的士兵的基金。
  不光如此,在他们的带领下,当时的大队书记、乡政府工作人员也多次探望了镇江驻军。包括邻居姚建华在内的一批村民也成了拥军积极分子。
  周松兰至今记得丈夫生前常念叨的几句话,“独木不成林,柴多火焰高。”意思就是,一根火柴烧不开一锅水,但它可以引燃一堆柴。一家人拥军还不行,要发动乡亲们一起来拥军,人多力量大,才能把革命老区的拥军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在蒋松琪的牵头下,部队与长兴房地产管理处、长潮村、长中村在西山建起了“军民友谊村”。
  “晓云”女儿的问候
  虽然周松兰已是古稀之龄,但她依然耳聪目明、口齿清晰、思路敏捷,精神状态非常好。用她的话讲,是每天坚持锻炼的功劳。她也和青年人一样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比如,用电脑翻看照片,用手机发个微信什么的。
  采访间隙,老人的手机传来了远方的问候。“晚上好,几天没听到妈妈说话了,天气热妈妈多保重。”“妈妈,有空去看望您。”……暖意融融的问候是一个名为“晓云”的微友发来的。
  尽管“晓云”直呼周松兰“妈妈”,但她并不是周松兰的女儿,而是转业军人袁伟的妻子。今年3月,周松兰的外孙女结婚,袁伟一家特意赶来观礼。为了方便联系,两家人建了一个群,取名“长兴亲人一家亲”。
  为何两家人会建立如此深厚的情谊呢?其实,两家人已经来往20多年了。那时身为镇江驻军干部的袁伟借住在周松兰家,来探望他的妻子则住在了周松兰的女儿家。周松兰一家细致入微的照料,让袁伟一家备受感动。
  后来,蒋松琪年岁大了,患高血压、白内障等多种疾病,部队专门派车接送老人看病,随行的袁伟贴心照顾。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7月,袁伟在返回镇江途中不幸遇车祸,身上缝了80余针。周松兰和丈夫得知后心急如焚,“老头子生病眼睛看不见,知道消息后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女儿蒋红就陪我去镇江探望。”周松兰至今忘不了,袁伟妻子看到她们时感动的模样。
  “民拥军,军爱民,军民鱼水一家亲”,在两家人的交往中得到最温情的体现,也支持着周松兰一家坚定前行在拥军的道路上。
  “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将愈来愈浓,等我老得走不动了,我的儿女们还会继续。”周松兰说,“就像老头子说的,‘生命不息,拥军不止’。拥军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如今,周松兰的大儿子蒋瓯被评为“双拥十大明星”。孙儿们从小跟父母一起参加“拥军”工作,从小就接受“拥军”思想的教育,耳濡目染下早已下定决心要将“拥军”进行到底。
  “拥军已经成了我们全家的一种习惯。”采访结束,蒋瓯这样回应记者。(湖州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