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对太湖南岸的美好诠释,更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所孕育出的独特魅力。
湖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便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富庶之地,在这一片热土之上,更孕育出中国近代重要的民间商帮——湖商。在中国商业史上,湖商盛极一时,有着极其突出的历史贡献和地位,敢为人先、务实创新、义利并重、实业报国的湖商精神,更是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新湖商砥砺奋进、一往无前。
鼎盛百年 铸就商帮美名
湖商的兴起由来已久,既可以追溯到明代资本主义工商业萌芽时,也可以上溯至千年古丝绸之路的繁荣期。从明代的“湖州客人”、湖州商人到近代的湖州商帮,湖商存续500年,辉煌100年,成为近代与晋商、徽商、潮商齐名的重要商帮。
早在1843年上海开埠之初,湖商就抢先涉足上海滩,发展丝绸、茶叶等大宗贸易,进而又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办了上海第一家缫丝厂、浙江第一家现代造纸厂、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欧洲第一家中国公司……只要有民族工商业涉足的领域,几乎都有湖商的身影,并具有重要的话语权。
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开埠后的最初几年中,从湖州丝业中心南浔运往上海出口的辑里丝占到上海全部出口生丝的55%。随着越来越多的湖州商人纷纷到上海开设丝行、丝号,湖商的旗号逐渐崛起于十里洋场的上海滩。而以南浔刘家、庞家、周家为代表的“四象八牛”更是累积了富可敌国的巨额财富,也历史地见证了我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变迁。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最重要的新式商人社团、执全国商会之牛耳的上海总商会中,湖州帮的商董占10.4%,其投资领域也向近代工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盐业等拓展,湖州商帮已进入鼎盛时期。
秉持精神 传承商魂精髓
改革开放后,新一代湖商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秉持湖商精神,凭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坚韧不拔的毅力、永不服输的执着,敢想敢干敢闯敢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续写祖辈辉煌。一批又一批的湖州企业家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披荆斩棘、脱颖而出,一批又一批的新湖州人选择湖州、投资湖州、扎根湖州。
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企业,从乡村集市到专业市场,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广大湖商敢想敢试、敢闯敢为,推动经济发展呈现勃勃生机。目前,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已达30.6万户,规上工业企业2812家,上市公司达到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78家,浙江股交中心挂牌企业572家,不仅涌现了天能、超威等超700亿企业,还无中生有地催生了吴兴童装、南浔木业、长兴蓄电池、德清钢琴、安吉转椅等多个颇具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一批又一批湖州人还走出家门,在五湖四海闯出了自己的天地。我市老牌企业美欣达集团近年来坚持“走出去”战略,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方面总投资超过40亿元,企业目前在全国共布点项目28个,在舟山、荆州、台州等地建成并运营12家垃圾焚烧发电厂,“核心在湖州,网点遍全国”的产业布局已初见规模,而企业旗下的浙江百奥迈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已成长为国内农业废弃物板块行业龙头,全国布点项目达45个。
据统计,全市在外投资的湖商企业已达7000多家,总资产1.2万亿元。越来越多的湖州企业更是踊跃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各类投资已涉及沿线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承前启后 镌刻商道辉煌
湖州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湖商的奋斗史、创业史、传奇史。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近年来湖州的改革发展呈现强劲势头,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正在太湖南岸冉冉升起。今年,我市又先后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和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为湖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围绕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我市财政每年将安排15亿元专项发展资金,扎实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智能制造发展和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把湖州打造成为国家绿色制造名城和智能制造强市。
在建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方面,我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相关银行设立了226亿元绿色产业基金,力争2020年全市银行机构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000亿元,绿色上市公司达到60家,全力打造绿色金融小镇,成为金融新高地。
为培育新一代“象牛”湖商,我市2014年还启动了《“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计划》,经过三年的培育,新一代湖商崛起势头十分迅猛。超威集团、天能集团、升华集团、德华集团、永兴特钢、栋梁新材、大东吴集团等7家企业入围2016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排名实现了较大提升。我市集中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双金”及培育企业倾斜,并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截至目前, 38家“金象金牛”及培育企业中, 18家企业已成功上市,占全市制造业上市企业的78%。
在浙(湖)商回归工程的感召下,一大批浙商、湖商纷纷回归创业、支持家乡建设,全市累计回归到位资金已达145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8.8%。目前,全市民营企业贡献了80%以上的财政收入、80%以上的GDP、 75%以上的外贸出口、 85%以上的就业岗位。(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