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逐梦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第八次党代会  >  五年逐梦
看湖州工业强市建设五年之路
发布时间:2017-02-10 09:20 信息来源:中国湖州门户网 字体:【

总量占比稳步提高 质量效益持续改善

——看湖州工业强市建设五年之路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湖州工业经济的发展来说,这五年具有浓墨重彩的意义。

    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六重”工作为抓手,全市工业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工业总量占比稳步提高,企业效益水平不断提升,结构调整持续深入,新旧动能转换有序推动。

    2012年,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位列全省首位;

    2013年,湖州工业7大考核指标中有5项增幅进入前三;

    2014年,规上工业利税同比增长11.5%,居全省第一;

    201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居全省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9%,居全省第二;

    2016年,完成工业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二,完成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投资增幅居全省第一,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数列全省第一;

    ……

    数据和排名作为曾经的荣耀已载入历史。在赶超发展的号角声中,湖州工业正阔步前行,继往开来!



【荣耀篇】



全省占比不断提高


    五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建设,先后编制实施了《湖州市工业强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湖州市信息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湖州市高端装备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保障措施等。

    同时,工业强县(区)建设也渐入佳境,长兴县、德清县、吴兴区、南浔区和安吉县在浙江省2015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排名分别名列第19位、第27位、第44位、第46位和第52位。其中长兴县、德清县、吴兴区和安吉县4个县区的排名分别比2014年前进1位、 5位、 2位和7位。

    我市还制订出台《关于推进工业“六重”工作的实施办法》《湖州市“十三五”规划“六重”清单2016年度推进计划》,明晰责任,落实分工,扎实有序推进工业“六重”工作。

    一系列有效举措使得我市在五年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555.5亿元增至828.3亿元,占全省比重由5.1%提高至6.2%,年均提高0.22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各年增速靠前,年均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

质量效益持续改善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全力扩大工业有效投资。去年重点实施年度工业投资重点项目“三百”计划,着力推进100项亿元以上新兴产业项目, 100项3000万以上技术改造升级项目, 100项智能制造、两化融合项目,全市累计完成工业投资678.03亿元,超额完成全年目标的103.4%,增长10.7%,高于全省平均6.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2位。

    同时,我市制订《湖州市2016年“机器换人”工作推进计划》,按照“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升级改造”的“四重一体”思路,鼓励工业机器人制造与应用,加快推进企业“机器换人”。去年,我市完成以“机器换人”为主的技术改造投资543.30亿元,增长22.5%,高于省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13%,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3%,增幅居全省第1位。

    为加速企业的发展速度,近年来,我市按照抓大扶小的政策,强化主体培育。针对龙头骨干企业,我市制订了《湖州市“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企业培育目标和任务,指导督促省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加快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推动落实“三名”企业政策。去年新增永兴特钢、欧诗漫、老恒和3家企业列入第三批省级“三名”培育试点企业,认定2016年度“金象”企业8家、“金牛”企业6家。针对小微企业,我市力推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和“隐形冠军”培育。去年,全市完成培育“小升规”企业222家,完成省定“小升规”目标任务的185%。

    数据显示, 2012至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由256.7亿元增至427.9亿元,年均增长12.3%,快于全省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利润总额由158.8亿元增至282.8亿元,年均增长13.4%,快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高, 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7%,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

转型升级不断深入

    五年来,我市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去年,我市制订实施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年度推进计划,明确年度发展目标,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推进和考核力度,重点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为契机,着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内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012至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和战略新兴三大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12.5%和12.6%,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6、 4.0和4.3个百分点。特别是以新型动力电池制造为代表的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以差别化纤维生产为主的化学纤维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五年中年均分别增长10.7%、 32.5%和2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5、23.3和14.0个百分点。

    针对传统产业,我市制订重点细分行业转型升级年度方案,重点推进吴兴砂洗印花、南浔有机玻璃、德清生物医药、长兴非织造布、安吉椅业、开发区汽配6个细分行业。修订《重点细分行业转型升级考核评价办法》,加大对县区评价考核。完成德清高端装备产业、长兴新能源产业(新型电池)、安吉椅业、吴兴现代物流装备产业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申报。通过实施淘汰落后、污染减排、能耗对标、安全生产、质量对标等专项整治,去年全市整治“低小散”企业1000家。

    数据显示,五年间,我市传统领域增长放缓,全市纺织、非金属矿物制品、家具制造和木材加工等行业年均分别增长7.7%、 5.5%、 8.6%和2.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 3.7、 0.6和6.5个百分点。

动能转换有效推进

    五年来,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正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此我市多措并举狠抓创新驱动,去年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实现产值1669.8亿元,增长13.3%,产值率36.2%,贡献率115.6%,新增省级工业新产品备案1369项,完成新产品鉴定验收329项,备案数列全省第一。

    为推进智能制造,我市还编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试点示范方案,推进91个重点企业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去年,久立特材智能工厂等8个项目列入省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天能能源数字化工厂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老恒和、超威等8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天能能源数字化工厂列入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应用项目,南浔区智能电梯特色小镇成为首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


【展望篇】



继往开来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2017年是中国经济向新常态过渡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之年,做好2017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聚力争创“中国制造2025”。全力争取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委省政府支持,确保我市成功列入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名单。研究制订“中国制造2025”创建试点示范专项实施计划,制订2017年度推进计划,围绕我市试点示范城市创建主题,及时修订发布全市“十三五”期间工业强市建设政策并组织实施。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全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全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新动能。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分区域、分行业制订工业细分行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工业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专项行动。实施《湖州市促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通用航空、核电装备、地理信息、军民共用新材料五大军民融合产业,推进南浔区、开发区争创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强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谋划大产业、招引大项目”工作,重点围绕信息经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和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引进大好高项目。大力实施工业重点项目“十百千”计划,力争实现完成投资550亿元。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加快创新驱动步伐。力争规上工业新产品完成产值1840亿元,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级工业新产品1000项。推进现代物流装备技术研究院、水处理中心和13个中科院的产业化创新中心建设。新增创新领军人才40位,培育领军型创新团队15个、新生代企业家50位,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3万人次。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大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推动南浔智能电梯、吴兴现代物流装备和湖州新能源汽车争创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区。实施百项2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示范应用1000项机器人换人项目。打造15家“互联网+”应用试点示范企业,持续开展“两化”融合“三百”行动,全年省市级试点示范企业达到380家,市级企业首席信息官(CIO)达到300位。培育10家“数字化车间”“数字工厂”样板工程。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全面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实施重点节能技改项目100项以上。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为核心,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年整治和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 1000家以上,力争全市新增标准厂房100万平方米,力争处置“僵尸企业” 40家。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力争省“三名”培育试点企业达到10家、“双金”企业12家。培育“小升规”企业120家、市工业行业“隐形冠军” 10家。

    这一年,全市经信部门将着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组织开展开门红、半年红、冲刺全年红等系列稳增长活动,落实国家、省、市的降成本政策,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效率。放管结合、简化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零土地”技改审批方式改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