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之魂,是一个城市自信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五年来,我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通过各类文化活动,充分展示出湖州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面貌”“景观容貌”“人文风貌”。最新发布的“浙江省文化发展指数CDI”中,湖州在全省排名第二。
我们的愿景
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以文铸城。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任务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
我们的任务
市场稳、群文活、文物强、广电安、产业兴、队伍好、机制融。
我们的目标
提升文化公共服务力、文化核心竞争力、文化工作执行力、文化发展创新力、文化人才支撑力。
我们的理念
用文化说话,说好文化的话,文化帮助说话,帮助文化说话。
我们的定位参照
人民群众的需求,上级及中心工作的要求,自身队伍的诉求。
文化设施日臻完善
湖州,这座以开放、向上、人文积淀深厚著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美丽的湖光山色,更有着浓郁的文化气质。
日臻完善的文化设施,正是体现城市文化气质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围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我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紧紧抓住农村文化建设这个薄弱点,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村“文化礼堂、幸福八有”工程建设,文化“全覆盖”基本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以及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这五年中,全市997处公共文化场所全部免费开放,数字图书馆开通运行,让群众得以自由畅快地在这些场馆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并且能够在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指导下,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滋养中,不断获取健康文明生活的精神营养。
对于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场馆而言,提供活动以及活动场地并不意味着任务“圆满”。只有不断转换角色,主动对接群众需求,才能把文化惠民这项工程做成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各文化场所确立“城市客厅、市民学堂”的定位,打造出“全民读书节”“晋韵流衍”——高端书画展陈、农民工文化之家、“周周演——惠民演出季”“文化有请、专家有约”等一批文化品牌。
而“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走亲”“博物馆在行动”“文化街景”“湖城春晓”“欢乐湖州”“幸福舞台周周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常年开展,更是形成了具有湖州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配合场馆服务升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紧跟时代步伐,借力“互联网+”,将全市公益性文化资源纳入“文化有请·专家有约”湖州公共文化服务网,市民更加便捷地获取了文化信息资源。
文化精品层出不穷
让百姓走进文化,让文化润泽湖州。湖州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导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湖州城市合唱团的精彩亮相,“文化走亲”的高潮迭起,“湖城春晓”的深厚绵长,“文化街景”的丰富多彩,都使文化的内涵日益渗入了百姓的日常生活。
2013年,湖州城市合唱团成立。随后,这支年轻的队伍迅速成长起来,走上了湖州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等高雅殿堂的艺术舞台,唱响《倾听湖州》《黄河大合唱》。群众对合唱的热爱与迷恋,让这种在流行娱乐圈之外的群众合唱活动,演变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
或小清新,或大热闹,在湖州,“文化街景”活动一年比一年热闹,并以不同样式、不同特色、不同风格,深入百姓生活。“文化街景”的目标就给予每位百姓展示才艺的机会。
当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台下昂首走在台前时,总有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在辛勤工作,他们是幕后的配角,却是文化的主角。
连续举办多年的湖笔文化节就是最好的见证。从《人生只合住湖州》《美丽山高水长》到《湖州礼赞》,在一届又一届的湖笔文化节文艺晚会中,越来越多本土、原创节目撑起了大梁。
湖州文化工作者不断磨练,创作了各类艺术作品 1200余件,文艺节目400余个,获全国奖项近70件(项),涌现出《蚕匾上的婚礼》《三张火车票》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南太湖音乐舞蹈(戏剧)节、农民艺术节等一批重大文艺活动,生动展示着近年来我市群众文化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推动文艺创作生产、推出艺术创作表演新人、活跃城乡文艺舞台的主要载体,带动了一大批文艺骨干的成长。
夜深了,当网虫们穿梭在虚拟世界热火朝天的时候,当娱乐场所歌舞升平的时候,当酒吧的人群嗨翻全场、快乐摇摆时,文化执法人员却依然穿梭在湖州大街小巷中,行使着文化市场平安守护者的神圣职责。他们积极探索着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使得“七五三”“一躯两翼”等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
湖州文化工作者以赤子之心,怀揣“踏遍青山人未老”的豪情,把文化传承与新时代文化创造的种子,飞播在湖州280万市民的心间,让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湖州生动、流动、灵动起来。正是这无数平凡人的普通工作,垒起了文化湖州这座大厦。
文化传承厚积薄发
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城市过去的辉煌、现在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大运河(湖州段)的南浔故道和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钱山漾文化”成为湖州的首张“考古学”名片,钱山漾遗址被命名为“世界丝绸之源”,安吉龙山古城遗址被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南山商代原始瓷窑址群考古入选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这五年,发生了很多值得湖州人雀跃的事情。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是: 2014年,湖州跨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增添了一张宝贵的城市金名片。现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龙头,有历史文化街区、重大历史文化遗产和重点文物古迹等组成的湖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
五年来,我市全面开展文化遗产普查,推荐、公布各级文保单位和非遗保护名录。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1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新市、南浔),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荻港村、鄣吴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个(荻港村、鄣吴村、义皋村)。有2项(双林绫绢、德清扫蚕花地)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双林三桥、张氏旧宅建筑群、小莲庄、德清宋元古桥群、幻溇古桥群等一大批不可移动文物得以保养、修缮。建成陈英士故居、沈家本纪念馆、湖笔博物馆、民国文化馆和赵孟頫艺术馆等30余家。文物捐赠有新突破,赵延年版画、赵景心明清家具馆相继建成开放。每年举办大规模的“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形成了保护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抓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组织各类文化团队和“百叶龙”“湖笔”“辑里湖丝”等项目多次赴外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文化家底越厚重,文化自信也就更强。传承在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时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市民有更多的文化创新意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认准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市的重要路径,我市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连续两年获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湖州市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提升机制保障。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湖丝仔》《湖笔小子》《今童王世界》等一批动漫作品先后问世。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德清钢琴音乐谷、安吉HelloKitty家园等相继启动建设。全市有2个园区、 3家企业、 2家公司入选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安吉竹博园项目、德清欧诗漫集团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
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5年列全市服务业首位。“十二五”期末,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8000余家,企业类型涵盖了文化产业十大类别的所有行业,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形式多样、体制多元的发展格局。
让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上扬,文化往往就是那个可以相乘的系数。我们相信,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将在文化的滋润中绽放新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