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装备研制专家列阵国防新旅
发布日期:2017-04-10 字号:[ ]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全军部队和国防动员系统认真学习强军思想,以实际行动书写强军故事,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展现了举世瞩目的新风貌。

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进一步扎实推进强军兴军,本报从今天起开辟“宣传强军思想,讲好强军故事,展现强军风貌”专栏,陆续刊发系列稿件,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示习近平主席领导推进强军兴军的崭新局面,展现广大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维护核心、听从指挥的坚定信念和坚决行动,反映改革重塑后我军体制、结构、格局焕然一新的面貌,引导大家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积极投身强军实践,向着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奋力前行。

这是一支新型预备役部队:编组范围大,动员距离远,专家学者多。然而,这却是一支能够快速到位、伴随保障战略导弹部队上阵打胜仗的预备役部队。近年来,这支部队上高原、穿林海、赴海疆,参加了一系列由“大国长剑”主演的实战化演习,出色完成了任务。

3月上旬,记者走进这支“平时不见兵、用时上精兵”的部队——火箭军某预备役装备维修大队采访,透过这一窗口瞭望我军新型预备役部队的强军风貌。

强军要把兵编强——

从全国选拔装备专家入队

该预备役大队承担着战略导弹发射装备的维修保障任务。“谁最精通这些高端武器装备?”该大队大队长贾怀玮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当然是研制这些装备的工程师!叫他们维修自己研制的装备,经常是手到病除。”

为此,该大队整组编兵时从全国选拔精兵。他们纳编的数百名预备役军官分布于23个省市的89个装备科研生产单位,涉及百余个专业;编兵单位包括国营、民营、联营等不同性质的研究所和厂家,纳编的兵员涵盖高级、中级、初级技术人员,其中一部分人员是某一装备研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该大队政委徐中军自豪地说:“我们大队的预备役军官,扛着专业技术大校军衔的高级工程师就有数十人!”

为把这些专家编入预备役部队,该大队着实下了一番功夫。整组时,他们到各导弹发射旅调研,搞清楚哪些装备容易在野战环境出故障,需要一些什么样的装备维修专家。然后,本着缺什么人才就编什么人才的原则,该大队领导分片奔赴大江南北,逐个走访装备研制单位,摸清各单位的专业技术人才情况,并请驻厂军代表从技术上把关、请当地人武部协调公安部门政审,多侧面考察、多途径选拔专家型人才,切实把火箭军部队作战需要的技术保障专家编入预备役军官队伍,使这支预备役部队成为导弹发射装备技术保障的高端人才库。

强军在于弦绷紧——

48小时远程动员集结到位

“5、4、3、2、1,点火!”这是战略导弹部队演练场常见的情景。

读秒,是火箭军部队战备训练的标志性动作,未来信息化战争要求该大队具有快速动员能力。那么,预备役官兵能否闻令即动,快速奔赴短则五六百、远则两三千公里外的集结地?2014年5月上旬,该大队组织240多名专家型预备役军官进行远程快速动员演练。

5月4日,分散在全国23个省市的该大队预备役军官接到奔赴华北某地的紧急动员令。军令如山倒,他们迅速交接手头工作,分头乘坐飞机、高速列车从大江南北出发。

5月5日,参训预备役军官在华北某训练场集结。这天晚上8时,该大队组织点名:

“翁国强”——“到!”

“张明义”——“到!”

“王建光”——“到!”

240多名专家型预备役军官全部按时报到。大队长贾怀玮以一个军人的标准动作走到队列前,立正、敬礼。他激动地说:“同志们,你们个个身怀高超的专业技术,战略导弹部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你们的技术保障,但是,部队领导最担心的是,你们能不能够召之即来、快速到位?今天,你们以实际行动证明,你们能够随时听令军号的召唤。我作为大队长,感谢你们,向你们敬礼!”

次日清晨6时,军号声响,参训人员快速起床,列队早操,口号嘹亮。队伍中,有年过半百的高级工程师,有在专业领域领衔担纲重大课题的中青年专家,还有放下家中幼子赶来集训的女设计师。此时,他们刻苦训练,努力实现从装备研制工程师向导弹部队战斗员的转变。

近几年来,该大队结合技术保障任务,每年数次组织预备役军官进行多方向、多地域的远程快速动员演练。无论集结地是在高原荒漠还是深山密林,预备役军官们均在48小时内集结到位。高级工程师、预备役中校军官黄靖,曾创下12个小时奔赴3000多公里赶到野外集结地的纪录。

强军就按实战练——

把手中绝活变成打仗绝招

论技术,该大队的预备役军官人人手中有绝活,但是,他们能否在险象环生的未来战场完成使命任务?围绕这一课题,该大队结合各导弹旅的野外驻训,分批组织预备役军官进行实战化演练,时间短则一两周、长则几个月,着力使专家型预备役军官的手中绝活成为打仗绝招。

寒冬腊月,西北高原,该大队组织一批预备役军官与某导弹旅挂钩联训,各路专家分列各个技术保障组,按战斗编组方案分头配属给各发射营,随现役部队转战山林荒野,进入阵地、展开兵器、检测参数、读秒“点火”,每道程序都紧贴实战。

在一次红蓝对抗演练中,某阵地突然报告导弹发射装备出现故障,由预备役军官组成的抢修小组迅速上阵抢修,现场硝烟弥漫、气氛紧张,但抢修小组沉着冷静,很快就排除了故障。据悉,此次演练涉及数十个装备专业,但不管哪个部件出故障,专家型预备役军官上阵都手到病除,以最快速度让战略导弹发射装备恢复最佳的战斗状态。

该大队第一政委、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崔述强说:“人民军队越是现代化,越是需要人民战争这个法宝。火箭军部队技术含量高,装备技术保障特别需要专家型预备役军官发挥战地‘医师、技师、教师’的作用。”

2015年初冬,该大队组织一批预备役军官执行“装备巡检、故障巡修、技术巡讲”任务,40多名专家型预备役军官分赴大漠戈壁、林海雪原、西南腹地,累计行程30余万公里,检修装备千余台,排除故障百余个,野营授课200余场。近几年来,该大队每年组织“三巡”活动,着力将预备役技术保障力量对接到“大国长剑”的发射阵地,确保一声“点火”之后便是震天动地的“惊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