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蔚蓝色总给人带来宁静与和平的诗意,“海蓝色”则以其特殊的魅力几乎永不过时地引领着时装潮流。然而,在这诱人的色彩中,历史上却浸染着猩红的血色——残酷的海战。拜占庭帝国发明的“希腊火”——可喷射的石油混合物,在15世纪的勒班陀海战中,留下一小时死亡一万人的恐怖纪录…… 马汉的经典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写得很明白:“海洋大国的历史,基本上是一部军事史。” 借用《大国崛起》里的一句解说词:“当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时,近代世界的历史大幕,就这样从海洋上拉开了。” 1897年6月20日,被称为“欧洲祖母”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举行登基60周年“钻石庆典”。统治着世界四大洋的英国海军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观舰式,“日不落帝国”的威风通过165艘战舰的樯橹一览无余地展示着。此前不久,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时,这位女王刚刚检阅了集结在她面前的250艘舰船。难怪一向稳健的《泰晤士报》也毫不掩饰地宣称:“英格兰是大海的情人”“皇家海军成为了世界所有武器中最强大而影响深远的武器”。 1588年,英国海军迎来了一个历史拐点——伊丽莎白女王派遣德雷克担任舰队指挥官,率领英国舰队,一举摧毁了拥有130艘巨舰艨艟的西班牙 “无敌舰队”。此后,英国几乎和世界所有国家海军都较量过,海神的“三叉戟”在手中紧紧握了数百年。这当然不是那些海上或者陆地的列强所愿意看到的,但套用托尔斯泰的那句名言:成功的国家都是类似的,而失败者则各有各的不幸。 法国作为欧洲大陆最大的国家,必须拥有一支和国土面积相当的陆军,这难免造就出陆军一统天下的思维惯性,海军事务一直掌握在陆军将领手中。因此,法国海军从来没有制定过具体的发展规划,更谈不上争霸了。 俄国的彼得大帝虽然曾经赢得了海上的一席之地,可由于一直没有获得天然的不冻港,使海军的发展始终处于尴尬位置。加之数百年间深陷频繁的陆地战争中(如平均19年就爆发一次的俄土战争),海上强国梦和欧洲大国梦一样终成泡影。 倘若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去看那些年代,我们不能不说,从荷兰、葡萄牙,到西班牙、英国,所有海洋大国的崛起,都与海军的发展密不可分。那一束海军历史的追光,始终紧紧地追打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