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智能手机在军营的普及给部队管理带来了新挑战、新课题。面对“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的大考,东部战区空军某旅精准把控官兵需求,借助信息化资源,与地方有关部门共同开发智能手机管理应用平台,构建“人防+技防”网络安全体系,拓展“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了部队教育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给网络之门上安全之锁 去年,该旅警勤连战士小陈,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不经意转发了含有涉军敏感词汇的帖子,被机关通报批评。 “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给我们敲响了安全警钟。”指导员李明超说,“手机一旦发到战士手中,什么时候用、在哪里用、干什么用,并不好精准掌握和把控。” “如何让官兵使用智能手机时既不踩安全红线,又确保部队安全稳定?”今年初,该旅一次党委扩大会上,智能手机管理使用被列为专项议题进行讨论。 该旅驻地形势复杂,一些官兵使用智能手机,其中的朋友圈、健步运动、外卖等相关软件容易暴露营区坐标和敏感信息,如果单纯放松手机管理要求,就会成为敌特分子渗透策反的“活靶子”。随着讨论深入,安全隐患被一一列出。 会后,旅党委一班人达成共识,决定在严格落实保密要求的前提下,与驻地移动通信公司共同开发智能手机管理应用平台,实现手机使用既满足官兵需求又守住安全底线的目的。 用科技之线织管理之网 走进该平台服务器办公室,侦通科参谋林启航输入账号密码,登录管理界面,全旅官兵使用智能手机情况一目了然。他介绍,该平台可以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开放指定功能,实现时间、地域、功能、数据等管控。 平台建设初期,该旅以上级规定为依据,与地方公司洽谈,为官兵配发了有安全保障的手机,同时,专门协调在营区内安装信号基站,解决了因驻地偏远信号不佳制约平台功能应用等问题。 为保护部队重要目标位置安全,该平台设置了地域策略管理,可在一定区域内关闭手机拍照、数据网络、WiFi等功能,有效防止因官兵疏忽导致的泄密问题。 此外,他们将掌握的不良网站地址设入禁止访问列表,将一些不安全软件列入黑名单,对长时间不使用手机、机卡分离等情况设置报警,防止出现“一人多机”现象。 引数据之源疏教育之渠 “技术防范只是一种形式手段,提高官兵防范意识才是最终目的。”张鹏告诉笔者,自从平台运行以来,基层教育较以往内容更生动、形式更灵活、效果更明显了。 前不久,战士小梁看到微博上一条家乡的新闻,一时激动,随手留言并转发。指导员林群国发现后,让小梁及时删掉了帖子,教育他不要中了别有用心人的圈套。 次日,小梁指着手机告诉林群国:“昨天转发的帖子被公安局辟谣了。”随后,林群国截取了造谣帖子的图片,将此搬上了教育课堂,警示大家“网络有陷阱,转帖需谨慎”。林群国坦言,有了这个平台,官兵使用智能手机过程中,细枝末节的隐患更容易被察觉并制止,教育课也有了生动素材。 翻阅该旅党委议教会议纪要,利用该平台开展教育的事例不在少数。他们构建“互联网+教育”模式,拓展平台应用,开设了微学堂、微提醒、微辨析板块。两会期间,及时推送“军报记者”等媒体学习内容的链接;近日,围绕时事热点、关注焦点、理论难点,鼓励思想骨干走进平台,及时发声发文,答疑解惑,盘活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