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长兴县委副书记、县长 杨中校 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弘扬拥政爱民、拥军优属的光荣传统,开展军民共建与和谐创建活动,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长兴县作为革命老区、驻军大县,早在70多年前,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兴建立了新四军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县委、县政府始终从传承弘扬老传统、贯彻践行新要求的高度,以提高部队战斗力、地方生产力和军民凝聚力为立足点,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努力开创双拥新局面、凝聚强军正能量,在蝉联“省双拥模范县”七连冠的基础上,去年在全市率先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县”。 健体系强保障,不断夯实拥军基础。县委、县政府把双拥工作作为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部队建设全局的政治任务、战略任务和发展任务来抓,不断健全体系、强化保障,切实巩固提升拥军基础。一是坚持有组织、有计划落实。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军地51个单位为成员的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县双拥办落实专职人员,实行军地合署办公。同时,军地双方坚持把双拥工作纳入“四个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纳入领导干部实绩评价体系,统一考核;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统一实施。二是坚持制度化、常态化推进。先后出台《双拥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拥军优属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建立健全双拥工作目标分解、工作例会、走访慰问等制度机制。坚持每年召开双拥专题会议、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双拥联络员会议,“八一”、春节期间召开军政座谈会和新春团拜会,并适时表彰一批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三是坚持全过程、全方位保障。紧扣征兵、服役、退役等全过程,不断优化征兵服务、优抚安置等各方面保障。作为兵员大县,每年征兵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实现了征兵任务完成、不发生责任退兵等目标。每年将双拥工作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优抚对象补助标准自然增长、医疗保障、救助、疗休养等制度,年均安排双拥经费1000多万元。深化社会化安置改革,完善退役士兵培训等机制,在全省率先探索转业士官自主创业服务。 解难事办实事,不断丰富拥军形式。近年来,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党的强军目标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要求,把为驻军部队解难事、办实事作为一种政治责任、工作追求,扎实推进各项拥军工作,促进驻军部队提升履行使命能力。一是强化实事拥军。聚焦部队所需,以“双拥在基层”活动“十件实事”工程为抓手,着力解决驻军部队战备训练、营区建设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近年来,共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先后解决了县人武部办公楼装修和办公设备添置、驻长部队阵地建设、高压线铁塔搬迁等一系列急难问题。今年,还将投入近4000万元,实施驻军某部队溪涧修复治理、道路拓宽改造等项目。二是强化科技拥军。全县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眼驻军科技练兵的需要,深入基层连队,为官兵传授科技知识,培训计算机操作等实用技能,提高驻军部队官兵的科技素质。三是强化文化拥军。为丰富部队官兵业余文化生活,经常性举办军民篮球联谊赛、文化拥军演出等各类军民文体活动和联谊活动,并在部队内设立图书馆,提供流动图书2000余册。四是强化社会拥军。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拥军的积极性,引导全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拥军,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企业拥军协会,为官兵送爱心、送服务,还涌现出了周松兰一家四代自发拥军等典型。五是强化法律拥军。为切实维护军人军属的合法权益,专门成立了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领导小组,建立了“一员、一站、一线、一中心”的法律拥军立体维权网络、“12348”军人军属法律援助热线和军人军属合法权益保护巡回法庭等,积极受理涉军案件,开展普法宣传和专题讲座。 强传承促融合,不断浓厚拥军氛围。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致力于革命精神传承,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铁军精神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营造全社会拥军的浓厚氛围。一是注重在精神上共鸣。依托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把国防教育纳入全县各级干部培训学习的必修课,并创新开展领导干部过“军事日”和中青年干部参加军事拓展训练等活动;利用“国防教育日”,广泛开展富有特色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强化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情怀和国防观念。二是注重在关系上共建。建立健全“双百共建”“双拥在基层”等共建机制,积极开展连与村、军与校、机关与部队、企业与部队等多形式的结对共建活动,近年来举办各类共建活动近200次,涌现了一批拥军企业和拥军模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三是注重在发展上共融。完善双拥工作机制,推动驻军部队积极融入地方发展,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同时,将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纳入县“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建设省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契机,大力推进军民技术、产品、资金等多方面多层次对接合作,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湖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