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少年“价值土壤”深植国防种子探析少年军校的“长兴模式”近日,全国少年军校创新与发展经验交流会及专题培训班在长兴县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120余名代表,彼此间交谈的话题自然聚向少年军校,话语中既有对工作经验的“解密”,也有对矛盾问题的“吐槽”。 “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一个巴掌拍不响,家长不支持有啥用”……每每听到有人倒苦水,长兴县人武部和教育局领导总会接过话茬,话语中还透露着些许自豪:“我们长兴的工作经验兴许可以提供一些借鉴。 ” 项目支持、资金投入把“蛋糕”做大 资金与项目,是少年军校建设发展绕不开的关键因素。 从2010年开始,少年军校对全县所有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训练。但校长杭亚雷认为:教学模式迟滞于时代发展,教育效果会不会打折扣? 杭亚雷和学校教职员工反复研究,决定引入政府投资教学项目,达到拓展学校教学平台和完成政府教育功能的互惠,以此为突破口吸引更多项目。 杭亚雷将目标锁定在县人防办。多次奔走人防办,列数人防教育项目落户的好处。最终,人防办决定在少年军校开设人防知识宣传走廊和一个可供200人疏散的人防训练基地。 这招“借船出海”的做法一炮打响。过去,给学生进行人防教育,人防办要和教育局反复协调,跑遍中小学校督导落实;而今,学生在这里接受专业辅导,省心省力还提升宣教质效。 梧桐枝繁叶茂自有凤凰来栖 2012年,少年军校承训的第2个年头,一份覆盖全县学生和家长的调查问卷,如一盆冷水泼向教职员工。统计结果显示,已进行集中培训的学生中,只有63%表示还愿意参加这样的培训,仅57%的家长会继续支持孩子参加这样的培训。 校方探析根由,归结于两个方面:学生认为无趣,家长认为无获。于是,学校请来人武部和教育局领导、教育心理学专家、学生家长等人员研讨学校建设目标,把脉开方教学规划。大家一致认为,要在提升吸引力上下功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思路一变天地宽。很快,一份散发着浓浓军味、契合青少年口味的教学内容设计出炉。少年军校留给学生的印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座为孩子量身打造的“别样军营”。过去按班编配,如今按连编配,并以军队英模为连队名称。 这是座给孩子精神淬火的“旺火熔炉”。长兴被誉为“江南小延安”,有许多战斗遗址和战斗故事。学校建起了“英雄长廊”,学生漫步其中,品读英雄事迹,对军人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授一面英雄旗、练一回铁军胆”等“八个一”活动,时刻砥砺着这些孩子的精神。 学校能满足学生的喜好,让学生来有所获,自然赢得学生青睐和家长支持。去年底的调查显示,学生的自愿参与率和家长的支持率均大幅提高。 老师以军人姿态示范学生按军人标准自律 2016年11月,一名担任小学德育老师的家长专程来到少年军校,探寻孩子是如何转变的。 这名教师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有些任性不懂事,可经过少年军校培训后像换了个人似的,一进家门就给他鞠躬行礼,并嚷着要包饺子慰劳父母,这种变化让他又惊又喜。 每名学生入校前,学校给家长布置了“给孩子一封信”的作业。学生在培训的最后一晚拆信品读,字里行间,既有十月怀胎的轻言诉说,也有渴望成才的深情寄语。父母的情感触动了孩子们的内心,让他们读信时眼泪直流。孩子们顷刻间拔节成长,用真挚的回信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项普通的教学内容,映射学校教职员工对教学组织实施的精巧设计,凝结着倾力国防教育的激情和心血。 在这里,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都有规范:吃饭不许讲话、不许剩饭菜,女教师不得染发、男教师不得留长发……少年军校是孩子尊崇军人、向往军营、珍视军装的起点,教职员工必须以带兵人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以军人的行为举止做好示范。(湖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