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人才方阵加速崛起
发布日期:2017-08-01 字号:[ ]


2017年7月28日,八一大楼,中央军委颁授“八一勋章”和授予荣誉称号仪式隆重举行。

习近平主席亲自为“八一勋章”获得者佩挂勋章、颁发证书,并同他们亲切握手、合影留念。

“八一勋章”英模名单中,马伟明赫然在列,李中华赫然在列,王忠心赫然在列……

他们是心系强军、锐意创新的科研先锋,是挑战极限、永争第一的试飞英雄,是建功基层、爱岗敬业的优秀士官…… 他们都是推进强国强军伟业的时代楷模。

放眼全军,一个个“马伟明”领航创新,一批批“李中华”挺立潮头,许许多多的“王忠心”浴火而生。他们,是种子,是样子,是践行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的“时代画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军和武警部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重要指示,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方阵正在加速崛起。

未来战争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

过去三个多月,中国海军频频吸引着世界关注的目光。

4月26日,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6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万吨级驱逐舰首舰在上海举行下水仪式……

让世界惊艳的,不仅仅是一大批新型舰艇“下饺子”般密集下水入列,还有我军新一代指挥员的风采。

“军官培养,是最艰巨的战争准备”。 抢夺战争制胜先机,必须首先抢占人才制高点。

陆军领导机构刚一成立,就坚持推进转型人才先行,突出抓好“五个人才群体”建设,拓展优化“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启动“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专业化培养模式,为高素质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铺就了一条“快车道”。

多年来,海军舰艇长“成长路线图”逐渐清晰,跨舰种交叉轮训、跨军兵种交流代职、跨专业换岗任职成为常态。按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路径“规模复制”,一大批优秀舰艇长脱颖而出。

“金头盔”如同不断延伸的链条,一头连着训练场,一头连着战场。大批空军飞行员投身其中,赢得“金头盔”,被视为至高荣誉。

在火箭兵部队,采用“路线图设计、工程化推进”方法,按照部队建设需求设计培养目标,按照人才成长规律设计培育模式,按照岗位素质要求设计培训内容;与此并行,实施各类人才建设专项工程,加强过程管控,实施节点控制,定期组织评估,确保使用一批、培养一批、储备一批。

把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人用起来

沙场点兵,每到一支部队,总有同一个问题被反复提及——未来作战,我们最缺什么?

“人才,尤其是优秀的联合作战指挥人才!”

有的对信息化战争研究不深,对克敌制胜的招法琢磨不多;有的重大演训任务说不上话、插不上手、使不上劲;有的离开了“拐杖”,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下一场战争的“指挥棒”不会配发,部分指挥员的“五个不会”,是习近平主席高度关注的打仗“短板”。

新成立的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主要领导和新组建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公开亮相。

一时间,网络上兴起一股解读热潮,梳理他们的个人简历,有心的网友总结出这样几个关键词:实战经历、指挥联合军演、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从新一代“蓝军”旅长满广志到“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戴明盟,从空军“金头盔”飞行员蒋佳冀到陆航特级飞行员赵理准,从特战连连长刘珪到导弹护卫舰舰长高克……这些先进典型,都是训练场、比武场、实战化演兵场上的佼佼者、驾驭新型装备的精英,各级党委精心培养,委以重任,快速提拔。

人们从战鹰的一次次起飞、导弹的一次次起竖、装甲的一次次轰鸣、火炮的一次次怒吼中,强烈感受到全军能打仗、打胜仗的新型军事人才方阵正在崛起,强烈感受到打仗标准落地生根的鲜明导向。

创新,是为了打赢明天的战争

5月3日,第21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马伟明创新团队成员、年仅39岁的海军工程大学肖飞教授成为这项荣誉的获得者。

长期专注于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领域研究,肖飞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弹药火工品存在突燃突爆的“反常发火”现象,是弹药火工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困扰全世界数十年的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军械工程学院教授刘尚合,矢志不移,创新攻关,一步步登上国际静电研究领域的高峰。

今天,我军正行进在迈向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途上,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学科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强军事业的骨干力量。

创新驱动,同样离不开基层官兵的自觉行动。

空军首席无人机飞行员李浩投身无人机事业以来,一次次飞越“无人区”,他和战友广泛开展无人机作战理论技术研究,完成了60项重点课题研究,填补了我军无人机作战领域的诸多空白。

“胜利女神总向那些超越自我、勇于创新、不懈探索的人微笑。” 把创新之火燃烧在战位,让创新之花盛开在战场,就一定能汇聚起巨大的创新能量,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不凡业绩。

马伟明

10年前,他是中国最年轻的工程院院士;10年后,骑鲸跃海,国士无双,他为中国续传奇。他用不竭的智慧助力海军劈波斩浪,他用科技创新铺就远方碧波万顷。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技术国际领跑,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自信。

刘 锐

国家利益所在,军人使命必达。他将忠诚化为行动,驾驶轰-6k,巡天掠海。技高胆大,他披坚执锐挑战飞行极限;锐意进取,日常训练敢飞极端气象;穿越巴士海峡,创远海训练先河,西太平洋“战神”锐不可当显军威;巡航黄岩岛,为国仗剑,大国重拳震海天。

王忠心

忠心是名,忠心是魂。大国长剑记得他挺直的脊梁,弹道轨痕难忘他坚定的步伐。恪尽职守为兵责,30年驾驭长剑啸长天从无纰漏;30载坚守岗位倾心育才桃李满军,却言自己只是一名老兵。当兵当到德高望重,平凡到令人震撼,“四道拐”上闪耀着一名老兵的坚韧与担当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