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两弹元勋”屠守锷
发布日期:2017-08-09 字号:[ ]


走过六十年的风雨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作为“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湖州人屠守锷抱着航天救国的信念,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一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物名片

屠守锷(1917年—2012年),湖州南浔人。 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工作, 194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导弹和火箭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东风二号和东风三号导弹副总设计师、洲际战略导弹总设计师、长征二号火箭总设计师、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今年7月30日,我军首次举行以庆祝建军节为主题的阅兵。在这场激动人心的盛大仪式中,最后一个接受检阅的是战略打击群。从常规导弹到核常导弹,从中程导弹到洲际导弹,充分展示了我国慑战能战止战胜战的战略制衡能力。

大国长剑,威震苍穹。为了筑就这块坚不可摧的和平盾牌,湖州人、“两弹元勋”屠守锷和诸多中国航天事业的先驱们,默默奉献了一生。

少年立下报国志

在南浔文园,有专门一个区域为纪念屠守锷而设。听着工作人员的讲解,看着一帧帧旧时照片,仿佛回到从前。

1917年12月5日,屠守锷出生在南浔镇一个书香世家。少年屠守锷在浔溪小学读书,后来又入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就读。

曾在上海亲历的惨绝人寰的一幕,奠定了屠守锷一生追求的基调。据张前方所著《屠守锷:忍辱负重远程梦》一文中记载:那天清晨,父亲携屠守锷从上海回南浔老家过春节。走到半路,突然,天空中出现了几十架日本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向地面俯冲下来。父亲意识到大事不好,拉着小守锷往轮船码头疾跑。炸弹像雨点般地落下来,繁华喧闹的大上海,瞬时房倒屋塌、血肉横飞!面对劫难后的满目疮痍,少年屠守锷立下了自己的终生志愿:一定要亲手造出我们自己的飞机,赶走侵略者,为死难的同胞报仇!

抱着航空救国的决心,屠守锷发奋读书。 1936年,屠守锷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清华设立航空系后,他毫不犹豫地转到了航空系。 1940年,屠守锷从清华大学航空系毕业,次年又以优异成绩取得公费留美资格,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患难中的祖国和亲人时时牵动着屠守锷这位海外游子的心。1945年,抗战胜利了,历经浩劫的祖国百废待兴,屠守锷回到了祖国。1947年,屠守锷到清华大学航空系任教,开始与进步人士接触。亲身的经历和眼前的现实使他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走向光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己的强国梦才能实现。 1948年末,他毅然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后,无论是在清华航空系任教,还是在北京航空学院任副教务长、系主任和院长助理,他都对共和国的航空事业倾注了极大热情。 1957年2月,正当壮年的屠守锷应聂荣臻元帅之邀,跨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大门。

从此,他的命运便与中国航天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峥嵘岁月书壮志

屠守锷信心百倍地走上了自己的新岗位,成为钱学森院长领导下的十大研究室主任之一,负责导弹与火箭的结构强度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1961年,在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的困境下,屠守锷走马上任五院一分院副院长,全面主持技术工作。

据报载,屠守锷和同事们广泛听取意见,深入科研生产一线,潜心研究,制订了“地地导弹发展规划”即“八年四弹”规划,还参与制订出其技术发展方向,主持选定了我国中程、中远程及远程导弹等重大技术方案和技术途径。这个规划经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批准实施后,对我国导弹与火箭技术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在首飞试验中坠毁,痛苦与失望笼罩在一些科技人员的心头。屠守锷临危受命,指导设计人员,开展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两年含辛茹苦的研究终于换来了丰硕成果:修改设计后,从1964年6月开始,这种中近程导弹连续8次飞行试验都取得成功。

1965年3月,由周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作出一项重大决定:尽快把我国的首枚远程导弹搞出来,并由屠守锷担任总设计师。屠守锷埋头于资料、图纸和各种数据,听取专家意见,提出新的设想。他大胆探索,在制导技术、推进技术、结构材料、发射试验等方面寻找出了新的突破口,1968年,他们终于拿出了洲际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随着方案的确定,发动机、箱体、地面设备等的研制工作全面铺开。为了保证型号质量的可靠,在为期100天的总装测试中,年过半百的屠守锷始终坚持在一线,一刻也没离开过……

剑舞长空拓天荒

1980年5月9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80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进行发射运载火箭试验。

全世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国。

1980年早春,屠守锷率领试验队进入了依然寒气逼人的茫茫戈壁。他身穿工作服,在火箭测试阵地与发射阵地之间穿梭往来,鼻孔、耳朵、衣服里常常灌满了沙土,常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困了在木板床上打个盹,又奔赴现场。短短几个月,他瘦了一圈,乌黑的头发也白了几许。

1980年5月18日,屠守锷迎来了自己航天生涯中最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作为中国第一枚远程导弹的总设计师,他在“可以发射”的鉴定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签字发射之前,屠守锷整整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当导弹伴着惊天动地的巨响,穿过云端,越过赤道,准确命中万里之外的目标,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时,原本内向的屠守锷却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手捂着眼睛孩子般地哭了,继而又孩子般地笑了!这是屠守锷最幸福、最骄傲的时刻,是多年执著追求得到回报后的大喜悦,是少年梦想得以实现后的大欢乐。

多年来,屠守锷先后担任我国自行研制的液体弹道式地地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的副总设计师,洲际导弹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作为一代共和国神剑的铸造者,屠守锷的名字与他的神剑一起,永远刻在了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 1999年,他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12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屠守锷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在新华社发布的逝世消息中,盛赞他“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湖州日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