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增幅居全市第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例超50%……去年,南浔区借助我市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的契机,打出了智能制造、淘汰落后、培大育强等一系列组合拳,工业经济亮出了一张靓丽的成绩单。
云里淘金 智能制造成主流
日前,我们走进位于开发区的怡达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1万多平方米的车间内只有120多名工人,一排排身着橙色外衣的机器人十分抢眼。“原先折弯单更换一套模具就要费近2个小时,现在一条生产线只需2个人便能完成操作。”钣金班组员工沈煜坤说,生产效率上去了,劳动强度也跟着降低了,且产品的次品率逐年下降。
2014年,怡达快速电梯在搬入新厂区的同时,启动了智能化工厂项目。如今,企业已陆续投入了上亿元用于设备提升和智能化建设,引进了萨瓦尼尼钣金柔性生产线、自动喷粉线及上下线机器人等先进设备,并与研发单位共同研发了厅门自动钣金生产线、合成激光切割线、自动扶梯龙门工装定位线、曳引机装配线等。
同样尝到智能制造甜头的还有恒达富士电梯有限公司。公司执行总裁钱振华表示,上亿元大投入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生产效率提升3.5倍,用工成本节省近1000万元。去年企业销售额达15亿元,税收首次突破1亿元。技术总监刘万兵说:“降本增效只是引入自动化设备的一大好处。我们还把原先的生产工序进行了模块化管理,使产品精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伴随着电梯行业机器换人的持续升级,南浔区智能制造渐成企业家间的默契,木地板、电机、电磁线等企业纷纷加入到技能技改队伍中来。同时,该区还成立了“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共30亿元,首期5亿元,为企业技改提供金融支持。
有了“优+”的环境和政策,自2014年起,位于南浔镇的久盛地板有限公司累计投入了3000余万元引进自动化设备、开展精益化管理,成为木地板“智造”领域的破冰者之一。
在久盛地板练市分公司强化地板生产车间,自2014年开始的智能化改造已经完成。我们看到,木材坯料从开槽机口进入,后通过传动辊台输送到自动化锯切线、封蜡线、包装线等,最后包装完毕的强化板成品,又被几个橙色机械臂整齐堆放成一摞。这期间,大部分工序都由机器人完成。“原来有120名工人,现在减少了三分之二,但产能反提升了20%。”练市分公司生产部部长李洪波做过统计。
壮士断腕 转型升级风正劲
作为没有森林的木业大区,南浔地板及周边坯料行销全国。但伴随着固有发展模式的老化,脏乱差、低小散、环保不达标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从去年8月开始,该区淘汰关停了2000多家,整治提升了700余家木业企业。
在南浔经济开发区浔北村的湖州利丰投资有限公司内,开槽、淋漆等多条生产线正加速赶制各地订单。南浔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利丰投资的前身是5家木业企业,通过整合入园后,企业今年的产值达7000余万元,成功上规入库。“通过整合入园,物流、仓储、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得以共享,大大降低各类成本。同时,企业上规入库后享受到了以往没有的政策,进一步打开了市场。”园区内的一位木业企业主向我们介绍。
木业企业整治只是该区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南浔区以亩产税收、亩均工业增加值、单位电耗税收、单位电耗工业增加值等指标为评价基础,开展绩效评价工作并采取差别化用地、用水、用电等政策措施,倒逼资源利用率低、综合绩效差的企业退出或转型生产。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我们提升经济发展层级,更好适应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南浔区发改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全区共拆除2443家“四无五违”企业,复垦面积3394亩。 2017年累计淘汰小锅炉1036台,腾出用能空间3万吨标准煤。“这里原先是小化工企业的集聚地,结合‘三改一拆’、低效地再开发利用、淘汰落后、拆违等转型行动,腾出了200亩发展用地。”日前,在旧馆镇的木业企业小微企业园项目现场,该镇相关负责人向我们介绍,建成后的小微企业园面积达14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足球场,可入驻40余家小微企业,预计年产值达8亿元。去年,《南浔区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指导意见》出台,规划建设小微企业园20个,力争到2019年落实园区用地1150亩以上。
南浔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强整治提升基础上,我们还不断降低各项成本,为企业转型升级开路。据统计,通过落子“减政、减费、减税、减价、减本”五步棋减轻企业包袱,南浔区去年共减轻企业负担30.33亿元。
另辟蹊径 面向市场迎腾飞
日前,在浙江富钢集团的超级长材生产车间,一批绿色钢筋装车,这批钢材将被用于卡塔尔多哈国际机场的建设。集团超级长材事业部总经理潘宜杰介绍,钢筋的“绿色外衣”是该企业自主研发的环氧树脂涂层,穿上这件“外衣”,普通钢筋大变身:防腐年限提升至120年,每吨售价提高了1500元。
“老产品做出了新花样,订单源源不断。”潘宜杰说,目前该产品已运用于非洲蒙内铁路、多哈世界杯周边设施、宁波胡陈港水闸等诸多国内外重大工程。
在钢铁市场的阵痛中,富钢集团开启了创新之路。“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对焦供给侧改革,瞄准细分市场‘小而精’的优质产品。”集团总裁朱柏荣说,下一步将持续在制造服务业、国内精品圆钢及借力“一带一路”出口超级长材的“三驾马车”基础上,延伸出超级长材出口转内销、钢铁冶炼等产业链,继续实施阶梯式结构调整。
去年以来,南浔区以“双千”工程为抓手,即围绕到2018年底实现规上企业超千家、规上产值超千亿的目标,在企业提升、大项目招引、平台拓展、政策扶持等方面下功夫,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据统计,该区全年146家企业上规入库,规上企业近700家。
我们了解到,去年该区还出台了《南浔区贯彻落实湖州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双千”工程打造工业强区的若干意见》,包括培育制造业新增长点、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推进绿色智能制造、全力建设创新体系、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大对各镇(开发区)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等7个部分,助推全区工业经济发展。
政府强扶持,也促使一批企业面向市场研发新产品。去年3月,湖州睿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引进“无水印染”技术,摆脱传统印花的水洗、烘干等繁杂工序,实现全程“无水”,不仅大大减少水污染,更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利润比原来增长约50%。
“南浔区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条件,这也让企业迎来了快速腾飞。”公司董事长翟忠杰说,去年企业产值破1.5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