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渣、污泥等固体废物,经过稳定化或固化,降低、减轻或消除自身危害性后,再进行填埋处理,不会影响周围环境。记者昨从市建设部门了解到,湖州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场今年开工建设,设计容纳140万立方米的固体废弃物。
“根据本地危险废物分析,主要包括焚烧飞灰、灰渣、固态重金属类废物和其它污泥类废物。”市建设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垃圾分类收运处置及危险废物处置体系重要的终端基础设施,该处置场建成后,可规范固体废物的后续处理,保护土地资源和环境。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选址湖州经济开发区康山街道东山村黄沙山东南侧,占地约240亩,包括填埋库区(垃圾坝、覆膜防渗系统、渗滤液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系统等)、生产管理区(渗滤液调节池及污水处理设施、预处理车间、综合楼、机修车间等)、辅助工程(填埋作业设施、雨污分流设施、进场道路等)。
“之所以选择这里,主要是因为周边没有大型居住区,建筑区域相对独立。”该负责人说,按照危废填埋场建设标准,还排除了地震断裂带、大型泉眼等否定条件。其中,危险废物及飞灰安全填埋库容90万立方米,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库容50万立方米。
项目投入使用后,固体废物由专用转运车运入处置场,首先进行计量和初步鉴别,达到入场标准的进入填埋场安全填埋;需要利用固化等手段预处理的,将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有害成分进行稳定,减少危险废物的体积和有害成分的浸出,满足处理标准后方可入场填埋。
针对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该项目建立完善的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地下水导排、废气导排系统,渗滤液污水及生产、生活污水进入场区内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达标后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再进行深度处理。
记者从市垃圾分类办获悉,包括市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场在内,我市垃圾分类各项设施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今年力争完成中心城市6个区域性大型中转站建设,新增中转能力2700吨/日,提升垃圾分拣、集散能力;基本建成南太湖焚烧厂四期,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多元化处置能力。
“去年4月,市餐厨垃圾处理中心项目投入使用,对多家餐饮企业、学校的餐厨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运输、处理。”市垃圾分类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接下来,德清、安吉餐厨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将加快建设,市本级餐厨中心二期工程适时启动,尽早实现全市餐厨垃圾处置全覆盖。
另一方面,集宣传展示、互动游戏、阅读培训于一体的市垃圾分类宣教基地,去年投入使用,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受到市民普遍欢迎。今后,垃圾焚烧厂、餐厨中心、厨余中心、大件垃圾分拣中心等垃圾处理设施,也将有计划地面向公众开放,让群众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湖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