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新年头上,从吴兴警方退休的潘建军又来到吴兴区八里店镇紫金桥村横港头的奶爸奶妈家。寒暄后,奶爸郑锦财拿出一枚金光灿灿的“50年以上党龄纪念章”给他看:“这是区委去年底发给我的。”潘建军接过来边细细地端详边说:“我今年入党也40周年了,再过10年应该有这枚纪念章了。 ”说着,他把纪念章别在了奶爸的胸前。
1955年,潘建军出生在湖城马军巷一户知识分子家庭,由于母亲缺少奶水,便奶给了郑锦财、张发娥夫妇做儿子,两家从此结成了“奶水亲”。一个多甲子了,潘建军不忘初心,每年春节都要来奶爸奶妈家做客,这不,携妻带着外孙女来了。这是连接了城乡64年的“奶水情”,也是记者第十七年新春走进一户平常农家。
客厅里、厨房间不见奶妈的身影,潘建军忙问:“奶妈呢?”奶爸有点心情沉重地告诉潘建军:“在对面房子里睡觉,她不大愿意起床,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原来,前年奶妈的腿受伤后没有根本好转,加上其它毛病多了,现在吃得比较少,还基本上不出房间。
潘建军听完马上走到对面那幢房子的一楼,推门而入,见奶妈似乎还睡着,便在床边静静地守候。不一会儿,奶妈醒了,见大家都在房里,已86岁的奶妈露出了笑容,一一打招呼。由于听力不好,潘建军伏在她耳朵旁询问病情和就医情况。看着奶妈有了一点精神,奶爸宽心地与记者说起了村里、家庭的变化。“新中国成立那年我14岁,有点懂事了,经历过土地改革等运动,特别是我们家分到了土地,收获粮食交了公粮后能够吃饱肚子,那真叫高兴。”
指着胸前的那枚“50年以上党龄纪念章”,奶爸有点激动:“1955年我20岁,由于在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劳动积极、表现突出,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建军奶给我们的那一年。”奶妈似乎听见和看懂了奶爸的叙述,马上接口道。“那年我们生了第一个孩子,由于奶水充足,又正好有人介绍,建军出生16天就抱来当儿子喂养了,直到三四岁回到城里的生身父母家。
一滴奶水一生缘,奶妈心情不错,同意让潘建军扶着到东面墙下去晒太阳。母子俩相依相偎说着既远又近的故事。“那时我们家的房子你还记得吗? ”奶妈问潘建军。“知道,知道,一间直房子,前面是草棚,后面是两间破旧漏雨的简易瓦房。 ”潘建军转而告诉记者,后来陆续造过两次房子,才有了今天宽敞明亮的条件。“过不了多久,这里肯定要大变样。”奶爸接过话头。“从人民公社到联产承包责任制,再到取消农业税,‘三农’的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奶爸指着东面一望无际的田地说,这里本身规划为粮油、瓜果蔬菜和特种水产园区,如果南面的高铁站造了,乡亲们可以享受高铁带来的多种效应了。
新春来到乡村总要去沾点泥土的年味。奶妈催着奶爸带我们到他家承包的田里去看看,顺便割点新鲜蔬菜带回去。 80多岁的奶爸率先走到田里,潘建军9岁的外孙女似乎一点都不陌生,自个跟着跨过田埂,踩进了泥泞。奶爸举着锄头边给蔬菜除草培土边做示范。小孩子一学就会,像模像样做起了土地的耕耘者。当过村干部的奶爸和潘建军说,守望乡村振兴有接班人了。记者感慨,这是一寸土地一分情啊!(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