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代表分享创业故事——IPO的信心从这里来的
“‘最多跑一次’、亩产论英雄,全面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的配置,这些举措都是对企业实实在在的服务。”昨天上午,在长兴代表团审议的休息时间,企业家代表杨庆锋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分享起企业发展的故事。
“2012年10月,企业落户到了长兴吕山乡,作为一个外地人,当时连办个营业执照都不知道门在哪里。政府得知情况后,马上为企业配置了‘专职代办员’陪同、协调,用最短的时间高效地办完,让企业快速投入生产。正是这样务实、接地气的举措,让我们外地来长兴投资的人,享受到了在异乡办事的便利。”“听说你们企业准备IPO(首次公开发行,即公司第一次公募股票),你哪里来的信心啊?”面对其他代表的疑问,杨庆锋笑着回答,信心来自长兴浓厚的亲商、重商、安商氛围。他说,那个时候还是年销售3000万元不到的企业,谈上市真就是个梦。“企业是‘腾笼换鸟’进来的,在土地空间这类问题上,乡镇领导带我跑遍了所有部门,解决了企业的后顾之忧,随后不断地给我鼓励和支持,使我打开多元化的思路,决定步入资本市场,从进入四板、三板到今天准备IPO。”
杨庆锋的故事让代表们点赞,也引起了其他参会企业家代表的共鸣。
同样是企业家的盛斌代表按捺不住激动:“2015年我们与外地企业签订了一个2600多万元的合同,货物交割完毕后对方无任何理由拒绝付1200余万元货款,多次催讨未果,这一拖就是两年。 2017年底,我们找到长兴法院咨询解决方法,法院马上组织小组会审。很快, 2018年案子胜诉了。除了货款全额到账,而且还多了100多万元的利息。这种背后有盾的感觉让我们很振奋,有当地党委和政府在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企业肯定会发展得更好。”
时间很短,故事很精彩。在场代表都说,要把这些故事带回去。(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