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不闭户的故事近日在吴兴区道场乡红里山村发生了。
“前几天晚上大门不关就睡了,没什么事啊。现在村里环境大变样,全村的精气神也不一样了。 ”50岁村民邱雪琴说。
在她身后,家门口挂着木板雕刻的家风家训:“忠孝仁和承祖训,诗书礼乐构家风”,与周围邻居家门口晒出的家风家训一起,连成了一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
红里山是道场美丽乡村建设的特色示范村之一。乡党委书记王宝龙介绍,近年来,当地在打造美丽乡村时,特别注重将乡风文明培育的功能融入“一砖一瓦”建设中。
房前屋后生景观、家风家训挂上墙,垃圾分类点到户,生态公园落村来……一系列美丽乡村带来的变化,让当地村民的心境也变了样。
在该乡施家桥村项家圩自然村,立在村口40多年的老水塔变成了新建生态公园的一处地标。
村干部沈国民说,项家圩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把治水元素融入其中,每条巷道都铺设新的下水管,自来水管网也得到提升,并且打造了“饮水当思源,爱护水环境”为主题的公园。
说起项家圩的新变化, 56岁村民陆新江满是欢喜。“我们这以前跟水有点‘过不去’,内港是条臭水浜,吃水靠水塔,一到下雨巷子就沉了。”陆新江说,“现在环境整得那么好,谁还会去河里倒垃圾,大家护水都来不及。老水塔放在那就是告诉大家,村里这么好的水环境来之不易。 ”
美丽乡村美到村民的心坎里,这背后是当地在推动融合建设中时刻遵循民心民意。
作为红里山村的乡人大代表,章建平在入户走访中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希望房前屋后环境改造既讲美观度又讲实用性,于是推动了新的改造方案。该村村民毛根琴家沿街的厨房原本破败不堪,在这次环境改造中,变成了古色古香的景观厨房,而内部除了新砌的灶台,还有一体式新款橱柜。毛阿姨一边洗菜,一边透过木雕窗花欣赏着美丽街景,满脸笑容。“村里负责厨房外立面改造,毛阿姨家不仅同意在家门口动土,还自掏腰包把内部也装修了。”乡人大主席叶平说,乡村变美了,村民也爱美了。
事实上,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还释放出更大魅力。红里山村党总支书记施菊芳说,随着村庄环境变美、村民素质提升,一批优质项目也乐意落户红里山:卉弘生物科技项目租下了村里200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官帽山隐栖项目“恋”上废弃矿山,正在打造生态旅游。(湖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