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亲,是中华传统民俗,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交流方式。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各自的家庭、工作、生活情况,借此机会,曾经的一些矛盾和隔阂也能在谈笑声中迎刃而解。
当文化交流以走亲的形式开展,它将迸发出怎样的火花?十年前,2009年3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位于浙苏皖三省交界的浙江省湖州市正式下文在全市开展“文化走亲”,开全国先河。它由政府主导、群众自发组织、社会各界参与,以文艺演出、展览、论坛等形式引导群众广泛参与,以“互访”的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文化交流,构建“相熟、相助、相融、相亲”的群众文化交流格局。
如今,文化走亲这种形式已经走向全国。在地域相连、经济相融、文化相近、人缘相亲的长三角,剧团跨省交流串门、相邻村镇合庆节日、文艺骨干互换互访等多种文化走亲方式相继呈现。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文化融合的脚步定会越来越快。记者近日走访长三角多个城市,带来文化走亲“新声”和“新态”的新观察。
文化走亲拯救濒危民间非遗
文化走亲的一大依托就是地方特色非遗,这些非遗可能如白岘十番锣鼓一样没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那样的号召力。文化走亲让它们得到更多展示的机会,给传承人信心。目前,湖州已有70多个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获得新生。
“出去了,值得了”……
时隔多年,白岘十番锣鼓传承人俞玲勤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走进湖州文化走亲团的化妆间后,在40多岁的年纪痛哭流涕的场景。
台上,俞玲勤和其他11位队员组成的女子锣鼓队,把大鼓、大锣、大镲、小鼓、小锣、小镲排列开来,由打鼓开始,锣、镲随后加入,锣鼓声节奏稳健,轻重分明,各件乐器交替打出各种点子,热闹而不繁杂。浓郁的特色乡土气息让台下的外地观众掌声连连……
白岘十番锣鼓的发源地——长兴县煤山镇位于浙苏皖交界地带。十番锣鼓原本兴盛于江苏南部,后随着人员流动传入了煤山。在那里,十番锣鼓和傩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随着时光的流逝,傩戏在当地逐步“隐退”,到了上世纪末期,作为打击配乐的十番锣鼓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传承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掌门人俞炳如有85岁。
2009年,俞炳如的儿子俞朝忠动员妹妹、堂妹、女儿等10多名女性,组建了女子十番锣鼓队,自己任总教练。“太难了。光是十番锣鼓的曲牌,就有20多种,十几个人同时表演敲打,每个人的节奏如不统一,整首曲子就不成章法。镲喳,镲喳镲,喳镲喳镲……有时候做梦都在背口诀。”俞玲勤回忆,“我哭了,学不下去,跟哥说要退出。”
“我这里只进不出!”俞朝忠当时的回答斩钉截铁,“明天来的时候别迟到!”他带着这群“自己人”勉强支撑。
那一年,同样是文化走亲在湖州市全面铺开的起点。文化走亲将活动主体下沉到基层,突出行政村与社区的主体功能与活力,符合“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要以小型、分散、多样为主”的要求。
根据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统计,一次走亲,“送货方”负责组织、交通等工作;“接货方”负责场地、灯光、音响、用餐、安保等,每位演员可获得50—100元补贴,这样算下来,县区内走亲,只需投入2000元,跨县区的走亲只需3000元。上述费用,均由政府买单:湖州市政府每年给予专项经费120万元,浙江省文化厅在2011年启动全省文化走亲后,又给予每年600万元的专项扶持,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共”和“服务”性质。
“参与到走亲队伍,代表湖州出去表演,对我们太重要了。补贴倒是没多少,毕竟我们都是业余表演,平时都有自己的工作。更为关键的是,文化走亲让我们拧成了一股绳,让十番锣鼓重新登台的信念更加坚定。”俞玲勤说,“我老公笑我们打不出来,说打好了请我们吃饭。我们不但打出来了,还打出了大山,打到了南京、上海!这顿饭,他到现在还欠着。”
文化走亲的一大依托就是地方特色非遗,这些非遗可能如白岘十番锣鼓一样没有国家级、省级非遗那样的号召力,面临传承困境。但文化走亲却让它们得到了更多展示的机会,给传承人信心,逐步在本地区,以及“亲戚”中打响知名度。目前,湖州已有70多个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获得新生。
这个春节,俞朝忠几乎排满了演出日程。已经成为长兴乃至湖州文化名片的十番锣鼓,正成为喜庆活动的香饽饽,获得大量商演的机会。失传的警报声,暂时得到解除。
即便是保存较好的非遗,在文化走亲带来的交融中,也能汲取营养,增添新的活力。第一次见到江苏昆山淀山湖镇的田山歌表演后,上海练塘田山歌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晓峰赞不绝口。“之前,各地区田山歌传承人之间走得不多。来到淀山湖镇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他进一步解释,“如果单就原生态来说,练塘田山歌绝对有信心。但是淀山湖镇的田山歌表演在创新元素上别具一格,他们将舞台因素考虑在内,对服装、伴舞、曲调等都做了创新。比如,服装上他们选择了演出服而不是土布衣,伴舞增加了劳作者情景再现,曲调上也将三个传统曲调巧妙结合,富有现代感。”
长三角跨省走亲成新时尚
从“你要来”,到“请你来”,现在各方面对长三角跨省的文化交流更加支持。只需在请示镇领导后,文化站之间发送公函,就很快便能成行。在文化交流中,行政区划被弱化,平等互惠,很容易打成一片。
提到田山歌,淀山湖镇老文艺人蔡兴官来了精神。他捋了捋长长的白须,自然地唱了起来:“耘稻要唱耘稻歌,两腿弯弯泥里拖,眼观六着棵里稗,十指尖尖捧六棵……”
蔡兴官介绍,以前淀山湖镇和青浦交界的田地里,农活干累了,就唱起田山歌。要是看见对面田地里有漂亮女孩子想追求,那就得唱:“眉毛弯弯像我妻……”“我们和青浦一直都通婚,婚俗也差不多。”蔡兴官说。自己年轻时,淀山湖附近水网四通八达,他就撑着船,去朱家角赶集买东西。淀山湖镇有一个古刹,里面有一口大钟,每天傍晚敲一次,朱家角也能听见。
现在,淀山湖镇和青浦的联系更紧密了。去年,长三角消灭省界断头路行动的首个项目在两地交界处举行开通仪式。“当新乐路和盈淀路贯通后,两地间还开通了公交线路,淀山湖镇居民可以乘坐公共交通直达地铁17号线漕盈路站。去青浦比去昆山更方便。”淀山湖镇文体站负责人林娟说,而文化间的融合也在加速。
杨晓峰在练塘文体中心工作。春节之前,他带着练塘文艺团队来到淀山湖镇走亲,作为淀山湖镇参与青浦文化活动的回访。
去年6月,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后不久。趁着这股春风,淀山湖镇文体站团队前往上海,在青浦区文化和旅游部门的牵线搭桥下,淀山湖镇和练塘镇“走到了一起”。
杨晓峰和林娟有一个共同的感受:“从‘你要来’,到‘请你来’,现在各方面对长三角跨省的文化交流更加支持。只需在请示镇领导后,文化站之间发送公函,就很快便能成行。在文化交流中,行政区划被弱化,平等互惠,很容易打成一片。”
淀山湖镇的这场演出,台下座无虚席。塑料凳不够,有的人直接推来了轮椅,有的人不顾年迈站着看,还有人走上楼房静静地品味,孩子们则干脆坐在爷爷奶奶的脖颈上。舞台上,练塘团队带来的独角戏《白相大世界》融合了沪剧、锡剧、越剧等多种元素,获得交口称赞;舞台下,镇上的卫生、农技、教育、司法、禁毒等工作人员抓住机会进行科普和国家政策宣传。
演出进行到尾声,淀山湖镇自编自排自演的压轴节目——原创沪剧《葫芦花开》的精彩唱段,让演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淀山湖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戏曲)之乡,小镇人爱看戏、爱品戏、爱演戏,最爱的便是沪剧。
谈及淀山湖镇沪剧的发展史,淀山湖站老站长金国荣心里满是对上海的感激。“我们懂沪语,对沪剧感情极深。像与大观园隔湖相望的金家庄村,村里户户存有《沪剧小戏考》,有条件的还买了碟片。上世纪50年代,镇上的农民聚在一起准备排一部大戏。当时,上海长江沪剧团来淀山湖镇演出,得知情况后,借给我们服装、道具,还有剧本,指导我们排了出来。”他说。
现在,淀山湖镇文体站已经和青浦、浦东、虹口等地的文体站和剧团达成协议,定期交换文艺骨干,共同培养文化人才。
在记者的走访中,除了沪苏交界,苏浙交界的吴江和南浔,浙皖交界的安吉与绩溪,沪浙交界的金山与嘉兴等多地的跨省文化走亲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成为新时尚。
文化走亲标准正组织制定
目前,湖州市质监局正组织制定文化走亲标准,相关征求意见稿由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起草。标准涵盖文化走亲定义、流程、资金使用等多个方面。未来,文化走亲有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相比传统的“送文化”模式,文化走亲项目使以往的文化和旅游部门“自上到下”的服务变成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县区之间、部门之间、乡镇间、村之间等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上下之间,相互之间,都可以独立或交错“文化走亲”。周边省市团队来,自家团队去周边省市,都是“走亲”。
“既破解基层文化资源匮乏的难题,又满足老百姓日益提高的文化需求。”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艺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湖州已经开展文化走亲2800余场,参与演出(展示)文艺节目(展览)近万个(次),参与人员约5万,吸引观众500余万人。
在湖州市仁皇山街道文化站负责人顾培华的手机里,湖州市及周边的文化站微信群不停闪烁,商量着春节以及节后的走亲事宜,就在三天前,他刚刚送走长兴县港口村的文化走亲回访团——之前一天,仁皇山街道桥西村的文艺队前去港口村走亲。
“湖州基本上村村都有文艺队,很多走亲活动都是随机的,不需要做太多的沟通、汇报。大家对上点,就走起来了。”顾培华介绍,文化走亲活动有“选亲、招(送)亲、结亲、留亲”四种形式。“选亲”是有意向的主体,根据自身的文化特色,主动进行“走亲”;“招(送)亲”是指对外发布“招亲”信息,召唤其他主体并促成“走亲”活动;“结亲”是指两个地域或部门间建立起“文化亲缘”关系;“留亲”是对“结亲”成果的巩固与推广,建立起双方互帮共进的友好关系。
“街道居住着大量拆迁安置人员,过去争执拌嘴很多。自从文化走亲开展后,很多原本有矛盾的住户,通过排练、演出增进感情,在欢声笑语中,很多矛盾都化解了。”除了文化交融意义,顾培华还谈到了文化走亲的社会治理意义。
像顾培华这样的文化站负责人,现在会遇到“幸福的烦恼”:日常排练时,有些家庭祖孙三代都在队中,大家争着要进文艺队,进不来的就不停地上门请求;他们去县区文化馆找老师,老师却早已被别的基层队伍抢走;每次走亲活动,想上台的“演员”太多,都想抢话筒过把瘾,而台下喜欢热闹的群众则希望节目再多点,时间再长点。
湖州市政府前些年已经对文化走亲的具体操作给出了指导性实施意见。包括“建立湖州市文化走亲活动领导小组”“各行政村要组建一支以上的业余文艺团队,培育文艺骨干10人以上”“各县区每年完成文化走亲活动总量不少于40场,其中,市外、省外文化走亲活动不少于1场”“各级文化走亲活动要做到主题统一、标识统一。规范活动时间,整场文艺演出一般不少于80分钟,讲座不少于90分钟,展览不少于5天”。目前,湖州市质监局正组织制定文化走亲标准,相关征求意见稿由湖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起草。记者从有关方面初步了解到,标准有49条,涵盖文化走亲定义、流程、资金使用等多个方面。未来,文化走亲有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不过,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走亲还是应该少些条条框框,多些自由发挥。“文化是活的,管理上也应该灵活。有些村镇,限于能力,排出一整台晚会确实有难度,可老百姓又的的确确想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那么本村一个节目或者几个节目加入到外村的晚会中,或者几个村子的节目聚在一起走亲,时间上也不做具体规定,操作会更加灵活。”林娟说。
当然,无论如何,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文化走亲,越走越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