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
发布日期:2019-03-14 字号:[ ]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新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习近平主席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要求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新时代党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华灿烂军事文明的历史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深刻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恩格斯说过,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要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科学扬弃后的传统文化是上层建筑的精华,对改造主观世界、培育时代新人具有特殊价值。早在延安时期,毛主席就用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警句教育党员干部,占领南京后又借用楚汉战争的典故号召解放军“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在党和军队的战斗历程中,我们总能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符合时代主题的精神财富,激励一代代共产党员、革命军人前赴后继、奋发有为。进入新时代,部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需要解决的课题更为多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是弘扬部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认清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从目标、方法、内容等不同层面理解两者的内在统一,切实增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

一是价值观念上的趋同性。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是把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官兵作为根本任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新时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有许多相通相容的地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崇尚集体主义,将爱国精神视为个人最基本的品格;重视伦理道德,提倡“忠恕”思想和“为群乐群”的民本观。这些价值观与新时代军人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有许多相契合的地方,所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从两者价值观念上看,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二是目标方向上的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育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引导官兵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始终保持坚强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优秀传统文化以忠诚、廉耻、自强、坚毅、勇敢、正直等思想为内核,拥有完备的道德规范和实践伦理,例如《诗经》中“废寝忘食,一心为公”,《论语》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 等思想就蕴含着思政教育的理念。官兵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宝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盛的“午餐”,其蕴含的思想理念与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

三是形式方法上的相似性。部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采取课堂教育、自我教育、随机教育、典型激励、舆论引导、文化熏陶、仪式激励、军地共育等方式,根据不同内容和客观条件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教,在几千年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教育人、培养人、鼓动人的经典案例。比如,为岳飞、关羽、文天祥等忠臣建庙立碑,树立忠诚守节理念;传播屈原投江、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宣扬报效国家思想;实行军功进爵、军属优待、伤亡抚恤等政策,鼓舞将士英勇战斗;举行出征送行、凯旋远迎、庆功典礼等仪式,激励军人荣誉感使命感,等等。这些做法与我军运用的典型、舆论、仪式等教育手段异曲同工,为丰富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历史经验。

四是内容实质上的传承性。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和优良传统,我军历史使命和军人职责,法制纪律和道德规范等。这些内容与中华传统文化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其本质上的灵活性、继承性、发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纵观中华几千年文明史,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以民为本始终是政治思想的主流,令行禁止始终是治军带兵的铁律。同时,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独特的文化传统,为党的理论创新和我军职责使命提供了独特的土壤。割裂了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根”和“魂”。坚持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迸发“活水源泉”。

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重点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哲理和道德资源,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当时历史条件下认识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局限和影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大力传承弘扬,又不能复古泥古。必须尊重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去粗取精、辩证取舍,从浩瀚的文化遗产中把那些具有代表性、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挖掘出来,加筑新时代革命军人的精神家园。

一是汲取忠诚品质铸牢不变军魂。中国儒家思想将“孝悌忠信”视为四德,四德之中“莫大于忠”。从先秦时期的“尊主安国”至封建社会的“忠君报国”,其政治内涵的核心都是忠诚。现代中国,君臣关系已不复存在,但是“忠”的尽心尽责以及对于民族、祖国、人民的忠诚,仍然与革命军人的道德标准相契合。忠诚于党的理论、忠诚于党的核心、忠诚于党的事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忠”的全新内涵。这是共产党员的政治道德,也是革命军人的政治准则;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服从就是忠诚的表现。《六韬》提出,“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诸葛亮强调:“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志立而名扬”。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忠诚品质,就是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服从命令听指挥,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教育引导官兵自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强军思想,坚决维护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

二是汲取民本思想培育宗旨本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顺民意、得民心,贵民、爱民等思想。孔子提倡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写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西汉贾谊指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中国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追求人民解放的理想贯通融合,使我党我军形成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为教育广大官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提供了充足的养料。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尊重基层官兵的主体地位作用、军政军民团结、推进军融合发展,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内涵。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就是要教育引导官兵教育引导官兵牢固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坚决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无私奉献,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国家和军队改革大局,积极投身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实践,把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落到实处。

三是汲取尚武精神砥砺战斗作风。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军事建设。《孙子兵法》开篇讲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霍去病封狼居胥,班固投笔从戎,陈汤斩郅支单于以扬国威,“男儿本当为国去,不惜碧血染黄沙”“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等表现军人精神气节的诗篇,在中华历史长河中闪耀,假道伐虢、破釜沉舟、暗度陈仓等经典战例彪炳史册,《战国策》《六韬》《司马法》等军事典籍汗牛充栋,构成了灿如星河的传统军事文化。我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勇往直前的血性虎气、敢打必胜的革命斗志,是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延续和升华。从武德元素的文化经典中汲取营养,就是要教育引导官兵克服畏战怯战心理,培育闻战则喜、刚强尚武的性格,锤炼敢于白刃穿胸、刺刀见红的勇气和胆识,苦练军事谋略和杀敌本领,培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作风,始终保持必胜信念和高昂士气,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四是汲取坚贞气节涵养荣誉观念。中国传统社会是特别注重伦理的社会。革命军人的气节和崇高的荣誉感,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军事文化的集中表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古代先贤讴歌气节的名句无不说明中华民族“名节重于泰山”的传统和“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的美德,“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等格言警句,说明了古人将“知荣辱”放在重要位置,而革命军人的气节和崇高的荣誉感,正是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军事文化的集中表现。气节操守、荣辱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精神荣誉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有助于部队形成崇尚荣誉、珍惜荣誉、创造荣誉的氛围。汲取传统文化中的坚贞气节,就是要教育引导官兵自觉珍惜维护国家、军队、军人的荣誉,视荣誉重于生命,贞守革命气节,勇于捍卫党的领导和祖国尊严,保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背叛组织和组织,不丧失民族气节,在平时的学习和训练中,敢于吃大苦耐大劳,迎难而上、百折不挠、持之以恒, 磨练赤胆忠心,争创一流、建功立业。

五是汲取清勤追求强化担当作为。宋朝的《官箴》提出三点要求:“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中华历史长河中,恪守“清慎勤”的清官很多,比如范仲淹、包拯、苏东坡、于谦、于成龙,可谓不胜枚举。廉洁和担当一直被古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弘扬和传诵。“公生明,廉生威”“为官避事平生耻”“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等格言警句为世人所传诵,蕴涵了明德奉公、担当任事的高尚品德。我党我军自成立伊始,就把担当和廉洁作为必备政治品格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90 多年来一直不懈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强化担当作为。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清勤追求,就是教育引导官兵既要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又能保持敬业精神、敢于攻坚克难,切实做到“对党忠诚、善谋打仗、敢于担当、实绩突出、清正廉洁”。

努力拓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文化的威力在于以文化人。种子只有植入沃土才生根发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要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引领、教化、聚合功能,使之进入铸魂育人的各领域全过程,切实提高对官兵成长和部队建设的贡献率。

一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引领。读书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文化建设的基本平台。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主题教育和经常性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让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采取文化大讲堂、官兵小讲坛等形式进行教育辅导,讲清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实践转化,讲清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官兵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充分利用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以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进行推送,搭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宣传新平台,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展、积累和传递。要以讲好中国故事和学习《习近平用典》为引领,广泛开展经典品读、文化赏析活动,引导官兵从诸子百家、历史典故、名人列传中汲取思想智慧和道德规范,切实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努力做到学以增智、学以广才、学以养德。要组织力量统一编撰传统军事文化书籍典故,区分理想信念篇、忠诚勇敢篇、牺牲奉献篇、严守纪律篇、廉洁从政篇,为部队读书学习提供大众化教材,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到官兵工作生活的全过程。

二是浓厚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氛围。近年来,部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对官兵陶情冶志、纾压解惑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总体看,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统味、厚重感与军队文化的融合还不够。要结合军事活动实践组织曲艺、书画、乐器等表演和展览活动,用快板、相声、评书传播党的理论,用书法、国画、雕刻壮写豪情壮志,用民歌、竹笛、象棋放松官兵身心,引导官兵在感染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觉悟,使官兵做到知行合一,自觉践行传统文化。要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故事会、楹联格言警句征集、“日讲一典、月评一星”活动,鼓励官兵上讲台、做主角,以兵言兵语讲述中华历史、中华气派、中华故事,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展示、自我革新的良好效果。要依托驻地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观摩活动,组织官兵上古城墙、进博物馆、到民俗村,身临其境体会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要发掘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丰富的纪念活动,以重大历史节点为契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开展“习家训、谈家风、写家书”活动,并打造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新载体,真正实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使官兵在实践中铭记传统、弘扬美德、践行宗旨。

三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打赢。服务备战打仗是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坚持战斗力标准,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富有价值的军事元素,在我军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中发挥服务保证作用。要用好中华军事谋略这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力量研究中国军事历史、战略战术、经典战例,汲取其中的斗争经验和军事智慧,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和练兵练将的重要资料。要借鉴古代名将重视仪式活动的有益经验,演训出征时组织“誓师大会”,换发装备时组织“授装仪式”,晋职晋衔时组织“晋升仪式”,使官兵在庄严仪式的行为体验中强化责任感荣誉感和战斗精神。要引导官兵确实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竖起来,增强忧患意识、备战意识和使命担当,树牢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的观念,形成敢打、愿打、谋打、练打的精神士气和练兵氛围,很好地把练战术、练技能与练思想、练作风结合起来,外练“筋骨皮”,内强“精气神”。要把中华武术作为强身健体、比武练兵的重要项目,组织习练武术套路、技击技巧、实战格斗,有条件的单位可以建立武术健身馆、武术演练队,既锻炼“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强健体魄,又涵养“热血男儿当自强”的中华武德

四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文化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历史的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在承载文化的精品力作中体现和展示。要加强传统文化创作,鼓励官兵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提炼题材、激发灵感,努力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诗词、书画、音乐、曲艺作品,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新的篇章。要打造传统文化名片,积极吸纳西北腰鼓、东北秧歌、民族舞蹈等文化元素,丰富和发展特点突出、地域特征鲜明、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品牌,让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军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培育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基层注重保留书法、武术、快板、小品等传统文艺骨干,军师级单位着力建好业余民族舞蹈队、民乐演奏队、文艺创作队,战区级以上单位重点培养高层次的传统文化名人名家,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搭配、英才辈出的传统文化人才矩阵,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