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湖州  >  生态环境
南浔梦里水乡水点睛
发布时间:2019-05-14 09:16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夺得全省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桑基鱼塘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百点示范、千点整治”获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称号……2018年,南浔区治水文章再添精彩注脚——

  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在晚年回忆故乡南浔时,曾一口气用了66个“水晶晶”。那个晶莹剔透的梦里水乡,引得无数人心向往之。

  为了治理这一方灵动的水体,南浔人格外用心思。去年以来,全区上下以“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美丽河湖创建和养殖尾水治理为突破口,强势推进“五水共治”各项工作,并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提升治水成果。老百姓透过水清清望到了乡愁,尝到了甜头,满意感、幸福感溢于言表。

  攥拳出击三大重点任务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美丽河湖创建和养殖尾水治理是南浔区去年治水的三大重头戏。“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是治水的牛鼻子。去年以来,南浔区早谋划、早行动,全面做好排查工作,摸清污染源家底,做到心中有数。针对工业集聚区、生活小区和餐饮集聚区等不同创建标准,精准施策。

  在自我加压完成28个单元创建工作后,打造出了一批特色亮点。石淙镇在推进污水零直排工作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扮靓了生态环境,发展了美丽经济。在安桥港村,白墙黛瓦,古桥栈道,走在河道边,就如置身水墨画般的江南水乡。在安桥港不远处,便是近年来吸引大批游客前往的花海景区。“水好景好,自然就有人来。”安桥港村村民沈杏珠说,现在每天就像住在花园里一般,心情好极了。

  前几年的治水剿劣雕琢了南浔区的美丽容颜,通过美丽河湖建设,进一步为颜值加分。去年以来,南浔区以“百漾千河”综合治理工程为主要抓手,通过全域治理管护、全域治本清源、全域提升颜值等各项工作,统筹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建成200条美丽河湖。

  美丽河湖怎么建?南浔区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河湖建设的“南浔标准”,标准规定,美丽河湖的河水须清洁、河面须保洁、河岸须整洁;河中有亮点、河岸有节点、左右无污点、一望有看点;生态体现自然性、示范彰显代表性、群众得有积极性、制度体现民主性、管理要有长效性。同时,出台了《南浔区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系统推进河道湖漾的综合治理,构建河湖长效管理机制。

  作为传统淡水养殖产业强区,如何解决养殖尾水排放是摆在南浔区治水人眼前的一道深刻命题。去年以来,南浔区全面开展渔业养殖尾水治理,通过生态处理方式,使渔业养殖尾水实现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实现渔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完成15万亩,完成市下达任务9万亩的167%。“跑道养鱼”让南浔的渔业名声在外。“‘跑道养鱼’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与其它新型模式相比,不仅使鱼塘自身水体高效净化,同时也能提高鱼的品质,更符合南浔的需求。”南浔区农林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区已建成这样的跑道260条,通过集中养殖、集中吸污、集中处理,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推动渔业产业更绿色、更高效。

  创新驱动做好长效文章

  为使“河长制”真正走向“河长治”,南浔区坚持问题导向,出台了《南浔区河长巡查发现问题处置工作操作细则》,创新建立河长巡查问题的报告、转办和督办制度,规范“河长履职、属地负责、部门尽责”行为,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落实、及时整改。

  南浔区南浔镇与苏州市吴江区桃源镇地域相邻、河网相通,共有12条交界河道、全长15公里。为进一步加大边界区域水环境治理力度,确保边界区域水环境安全,南浔区与吴江区建立交界区域水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成立了“跨界河长”队伍,实现联治跨省河道汛期密集巡河。

  去年以来,南浔区进一步完善与江苏省吴江区、嘉兴市桐乡市及德清、吴兴的交界区域河流联防联治机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分析、研判治水工作,构建无缝对接体系。创新河长制设置,设置“跨界河长”60名,建立微信工作群,及时沟通解决问题,打造“河长制”升级版。

  一年来,联防联治机制取得了成效。各交界河道水质良好,稳定保持在Ⅲ类水以上。

  让小微水体持续美颜,南浔区在巩固剿劣成果上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 2017年,南浔区创新开展“百点示范、千点整治”行动,点面结合,全域高标彻底剿劣,建成了153个小微水体生态整治示范点。为确保已经建成的小微水体示范点长效管理落到实处,水质不反弹、景观常秀美,南浔区去年对小微水体生态整治示范点进行复核评优、以奖代补,优秀的小微水体所在行政村将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万元。

  为推进小微水体长效管理落到实处,南浔区深化网格化管理,全区小微水体河长实现了全覆盖。这些河长每周对网格范围内所有小微水体巡查不少于1次,发现问题立即协调解决。同时,发动群众参与、创新开展自愿认领“塘长制”、小微水体星级动态评定机制等多种护水活动,营造全民管水、全民治水的良好氛围。

  2018年治水成绩一览

    ■创建28个污水零直排示范单元,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40%。 3 座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技术改造,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建设改造城镇污水管网51.75公里,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53%。

    ■创建生态美丽河道200条,河湖清淤220万立方米,均全面完成市下达任务;河道综合整治45.64公里,完成市下达任务的285.3%。

    ■渔业养殖尾水治理15万亩,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67%;建成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跑道鱼)260条,在建31条。

    ■淘汰“低小散”企业2112家,开工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16个;涉水特色行业整治10家,完成市下达任务的100%。

    ■市控以上水质断面稳定在Ⅲ类水以上,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100%。

  治水红利促进全民自觉

  “治水仅是手段,根本目的是提升城乡面貌、倒逼产业转型。”南浔区“五水共治”办有关负责人说。去年以来,全区加快“散乱污”企业淘汰速度,目前已经淘汰“低小散”企业2112家。

  一边淘汰“低小散”污染企业,一边加大企业集聚入园的脚步。目前,南浔区开工建设小微创业园16个,入驻小微企业300余家,并出台管理办法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这些是南浔区通过治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一幕。在农业方面,南浔区制定综合种养实施意见,推广多种共生共养模式。 2018年,共推广稻鱼共生4400余亩,建立2家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和2个千亩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创建“中国淡水渔都”“南浔知味”等区域公共品牌,以及“跑道鱼”“桑基鱼”等子品牌,引领创建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

  南浔区和孚镇养殖户吴华东养鱼近30年,他深深懂得水质好坏对鱼的影响。如今,他利用“跑道养鱼”技术,提升鱼塘自身水质净化能力,基本实现尾水“零排放”。他算了一笔经济账,“跑道”里养出来的鳜鱼要比传统养殖的鳜鱼每斤贵6到7元,亩均收益将是原来的3至4倍。

  治水改变了城乡环境,也招来了金凤凰。南浔镇息塘村近年来通过治水,逐步解决了村庄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借力南浔古镇、乌镇两个国家5A级景区导入人流,因地制宜,先后引进了“时光列车”“息塘采菊东篱”“莲花小镇”等项目,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

  尝到甜头的群众和企业也加入了护水大军。在“河小青”“河小二”“河嫂”等民间护河队伍的基础上,南浔区各地进一步丰富补充方式。南浔镇人大代表就近就便认领责任河道,千金镇“河长制”融入四个平台建设、发挥网格化作用等等。以“河长”为延伸,一批巡查员、宣传员、联络员和示范员正在为南浔治水贡献力量。

  2019年深入推进“364”工程

  “3”严守水环境安全三条底线

  严守断面水质考核达标底线严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底线严守企业合法合规排污底线

  “6”实施水环境质量提升六大行动

  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提升行动城乡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行动区域防洪排涝能力提升行动河湖生态修复提升行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行动群众满意度提升行动

  “4”力争四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河(湖)长制标准化管理美丽河湖高标准创建养殖尾水全覆盖治理督查督导制度化完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