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翅虫,这种乍一看像蚂蚁,体积小小的。但千万不要小看这只小小的虫子,最近已经有多人被“烧伤”了。近日,市中医院皮肤科就接诊了一名30多岁的女性患者,其右眼不仅出现了明显的红肿,上面还有很多小脓疱,刺痛十分厉害。此外,右边的脸上也有一块红色的斑片,上面同样有很多小脓疱。一查,原来竟是“隐翅虫”惹的祸。
据市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张明峰介绍,隐翅虫状若蚂蚁,体长约0.5至1.0厘米,鞘翅很短,腹部全裸,乍看像没有翅膀,故名“隐翅虫”,又称“影子虫”。该虫种类很多,其中有致病作用的是毒隐翅虫。毒隐翅虫全身呈橘红色,头部、鞘翅和尾部呈青黑色,故又名“青腰虫”。隐翅虫并不叮咬人,但是其体内的强酸性毒液一旦沾到皮肤上,有腐蚀作用,会导致皮肤疼痛灼痒和片状的白斑或水疱,甚至溃烂。严重者甚至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烧等全身症状。
张医生称,最近一周,由于天气闷热,隐翅虫皮炎的发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不过,一般都只是痒和痛,像这位女患者这样的属于比较严重了,眼睛像被硫酸、硝酸灼伤般。 ”“一般,隐翅虫体液感染人体皮肤的途径有三个。 ”张医生告诉记者,一是直接把虫体揉碎在皮肤上所致,称为直接感染;二是虫体的碎片污染了手指,再由手指去摸其它部位导致的感染,称为间接感染;三是虫子隐藏在衣物、洗脸帕中,使用时把虫体搓烂使毒液沾污在上面,接触皮肤后导致感染。
直接接触虫体体液是引起隐翅虫皮炎的主要途径。据悉,隐翅虫较常出现在乡村、森林中,在城市中偶尔也可见到。其喜好栖息在水田、草地及树林中,有趋光习性,常在晚上飞入有灯火的地方。所以,在毒隐翅虫发生季节,由于夜晚灯光引诱,使虫通过开放的门窗进入室内,在醒着或熟睡的人们身上爬行引起异样感,被人用手在人皮肤上有意无意拍打、压碎或搓揉,毒汁溢出,粘染皮肤和手,手再去抚摸它处皮肤时,导致多处皮肤感染发生皮炎。
因此,张医生提醒市民,市民看到“隐翅虫”,轻轻把它吹走就好了,千万不要痛下杀手。若碰到隐翅虫腐蚀皮肤,也不要过于恐慌。可立即用碱性的肥皂、香皂等清洗,以中和毒素,减轻炎症反应。也不要去挠它,以免引起伤口破溃感染。同时,为了加速痊愈、防止皮肤感染,应及时上医院就诊。隐翅虫皮炎治愈后,绝大多数患者要留一段时间的色素沉着,所以发在脸上的患者,更要及时就诊,以防影响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