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堪称“巨无霸”的旅游综合体项目——太湖龙之梦乐园;这里,有每年吸引着上百个摄制组在此拍摄影视剧的湖州影视城;这里,有古色古香的(运河)古镇集群……紧紧围绕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以打造一座“湖光山色入画来”的滨湖旅游城市为总目标,我市制定出台了《加快打造滨湖旅游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和《2019年加快打造滨湖旅游城市10项重点行动及保障机制》,建立“周抽查、月通报、季例会、年考核”四项制度,全面推进滨湖旅游城市建设。据初步统计,今年1至6月,全市旅游总收入795亿元,同比增长18%;接待过夜游客2520万人次,同比增长19%。
■聚焦文化铸魂擦亮滨湖旅游“金名片”
“太湖百里观光大道”西至长兴水口乡顾渚村大唐贡茶院,途经南太湖新区、吴兴区,东至南浔古镇景区,全长100公里。途经长水线、长兴中央大道、滨湖大道、三环东路、湖浔大道、南浔大道,是长兴与南浔旅游的重要连接纽带。
沿途风光无限,“步步是景、移步换景、四季有景”。大型旅游度假区太湖龙之梦乐园、原生态湿地太湖图影湿地文化园、水口茶文化旅游景区、南浔古镇景区等均坐落于此;开元芳草地、花间堂、百翠山居等特色美宿和农家客栈汇聚于此;沿线还有四季花卉主题乐园、南太湖海洋公园等旅游资源。
随着打造滨湖旅游城市号角的响起,湖州以文旅融合为契机,突出打造滨湖旅游城市的发展定位,不断打响滨湖旅游的牌子,擦亮滨湖旅游的名片。启动编制《南太湖文旅融合发展带规划》,全面实施文旅融合“五个一批”行动,启动1个示范区县、 10个示范乡镇、 100家示范企业、 1000亿文旅示范项目、 1万家示范民宿客栈创建。持续推进南浔古镇至长兴水口“南太湖百里观光大道”建设,全力打造“滨湖十景”和“月光十景”。
制定《2019年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示范行动方案》,全力推进服务龙之梦乐园试运营,强化南浔古镇、菰城景区等国家4A级以上景区文化元素的挖掘。推动花漾年华小镇、安吉龙山古城遗址公园等文旅综合体建设。推出“南太湖文博之旅”十大精品线路,推动非遗展示展演、年俗文化活动、群众性文艺演出等进入各大景区、景点。截至目前,全市共举办300余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在树立融合理念、创新融合路径的同时,湖州加快文旅融合速度。启动打造笔都善琏、鱼都菱湖、桥乡双林、羊乡练市和蚕乡新市为主的古镇集群,推出“前世今生”古镇文化游,与19个沿河城市共同推出《京杭大运河古镇地图》,“湖州三街”、荻港古村等集历史文化展示和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街区、村落文旅融合效应初显。
■聚焦国家平台 打造滨湖旅游“大景区”
“目前,湖州已有A级景区村庄332个, 3A级景区村庄64个。计划到2022年,湖州市将实现A级景区村庄全覆盖。”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人表示,未来,湖州计划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十百千万”工程,具体来说就是建设10个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 100个生态度假庄园, 1000个生态景区村庄, 1万个生态乡村民宿。
湖州正通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5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平台创建,推动旅游业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个十百千万”工程,安吉县积极争创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太湖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安吉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水平,加快德清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进安吉余村—竹博园景区创建5A级景区,培育太湖龙之梦景区创建5A级景区。全市已有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7家,数量居全省第1位,是全国唯一拥有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地级市,还拥有5A级景区1个、 4A级旅游景区21个,数量居全省第3位。
加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启动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和世界乡村旅游小镇建设,永久会址项目力争9月底前开工建设。积极推荐10个村、 3家民宿申报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和国家五星级民宿。发布《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监测报告》《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监测报告》,举办全国乡村旅游监测工作、全国乡村旅游培训班4期,共接待来自全国各省市近800人在湖培训。认真总结举办三届世界乡村旅游大会的成功经验,积极筹备第四届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湖州国际滨湖度假大会,国际滨湖度假大会永久会址落户湖州,稳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旅游峰会暨国际滨湖度假大会各项筹备工作。
■聚焦重大项目 念好滨湖旅游“产业经”
太湖龙之梦乐园自建设以来,一直备受湖州市民和游客的关注。近期,太湖龙之梦动物世界开放售票,在动物世界人行区,龙之梦古森林博物馆也崭新亮相,展示各类古木展品109棵,树龄从二三百年到3.5亿年不等,彰显其自然美、古老美、奇拙美和生命美。
我市全力推进以龙之梦为龙头的160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其中“大好高”项目54个,总投资1535.0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44.7亿元。成功引进长兴养生谷项目、安吉红石崖景区项目等亿元以上文旅项目20个,计划投资超200亿元。
同时,做强四大产业,加速景区转化。以全力服务龙之梦项目为重点,联动月亮酒店、湖州影视城等项目,推出湖州滨湖旅游十条特色线路。加快推进乡村民宿、生态庄园、休闲农场等业态提质增效,获评省银宿级以上民宿46家,其中白金宿3家、金宿9家,居全省第2位。认定5星级、 4星级生态庄园各1家, A级以上生态休闲农场105个。完成《南浔古镇调研报告》和《湖州(运河)古镇集群调研报告》。
以全市大花园建设为依托,制定出台景区村庄“十有十无”特色标准,成功创建A级景区村庄332个,其中3A级景区村庄64个。全力推进村庄景区化和景区村庄“两山”转化全覆盖,今年计划创建的30个3A级景区村庄正全力推进基础配套提升,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约4.39亿元。
■聚焦机制创新 打好滨湖旅游“改革牌”
上月,工信部正式向企业发放5G商用牌照,与5G相关的新闻越来越多,预示着5G离我们的生活已越来越近。在湖州的文化和旅游领域,与此相关的布局早已开始。“湖州是其中较早一批布局‘5G+文旅’的地区。当湖州智慧文化和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升级技术以实现更精准的分析、更精准的管理和更精准的营销, 5G通信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市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国家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三大“国字号”改革为主抓手,坚持不懈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推进改革试点,健全公共服务,深化要素保障,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
《湖州市乡村旅游促进条例》立法顺利推进,开创以法律形式保障乡村旅游发展全国先河。深入推进“1+3+N”文旅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基本实现4A级以上景区、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旅游巡回审判点、消费维权中心、景区警务室全覆盖,德清县新市法庭拟挂牌成立旅游巡回法庭。在全省率先探索制定了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示范村、乡村民宿、国际乡村度假目的地等八项认定标准。
加快推进湖山大道、浔练公路等一批推动旅游发展的重点交通道路建设,湖长二通道、申嘉湖高速西延等工程竣工通车。加强智慧交通建设,全市已建成“湖州运游一体化智慧管理平台”。加快提升全市旅游公共服务(集散)中心服务质量,基本实现自驾服务、旅游客运、导游服务、信息数据、旅游购物和消费维权六大统筹功能。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建成“5G+智慧文旅平台”,成为全国首个“文旅行业信息化标杆示范基地”。启动8条旅游产业标准化示范道路标牌、标识、标线建设,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53座。
制定出台并全面落实《关于加强乡村旅游发展用地保障的指导意见》,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一步深化旅游用地改革。实施“旅游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和“旅游企业上市会战行动”,已培育重点旅游企业160家、规上旅游企业108家、“新三板”上市企业3家。深化人才要素保障,联合市委人才办出台并落实《湖州市休闲旅游产业人才发展规划(2018-2020年)》,推进文化、旅游等领域人才培育工作, 3个文创类项目入选“南太湖精英计划”领军型创业团队。深化“9360”人才引进校地战略合作联盟和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联盟,扩宽文化和旅游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招引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