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主要明确了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三方面内容,确保我市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有序推进。为便于公众更好地理解《实施方案》有关内容和精神,现就《实施方案》相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申请设立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湖州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重要举措,是湖州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地区发展新引擎,创新多省交界区域融合发展机制的重要尝试。2019年以来,我市一直在积极努力争创,今年4月27日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成为第五批试点城市,这也是我市继2017年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后第二个由国务院批复的示范试点。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和部署,为加快推进湖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7月底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湖州等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试点城市实施方案。
二、制定目的
加快推进湖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建成具有湖州特色的跨境电商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创新经验和先行模式,努力将综试区建成为“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协同发展引领区。
三、制定依据
《实施方案》依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在雄安新区等46个城市和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20〕4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湖州)、 中国(嘉兴)、中国(衢州)、中国(台州)、中国(丽水)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浙政函〔2020〕73号)精神,加快推进湖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工作。
四、建设时间及目标
2020年——2022年,根据《实施方案》建设要求,以聚焦两大特色和“三平台、四创新、五行动”工作体系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跨境电商综试区各项工作任务。力争到2022年,全市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500亿元以上、跨境网络零售进出口总额50亿元以上,培育年进出口交易规模十亿级以上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群5个(包含百亿级以上2个)、自主跨境电子商务品牌200个以上,累计招引知名跨境电子商务主体20个以上,建成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20个以上。
五、主要任务和举措
(一)建设三大平台。
一是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依托浙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面向跨境电子商务的综合服务平台。整合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和网货供应平台资源,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和个人提供一站式商务信息服务。二是建设跨境园区平台。按照“全市覆盖、一县(区)一园、错位发展、梯次协同”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健全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作为线上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向线下延伸的承接载体。按照“1+N”模式打造湖州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三是建设基础支撑平台。加快建设跨境邮件、快件监管中心,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及“快递出海”新模式。改造提升一批公共海外仓。推进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在境外建立体验店和配送点、跨境电子商务直播间等。
(二)推动四大创新。
一是推动监管制度创新。推动湖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高质量运营,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推动建设德清保税物流中心(B型)和长兴保税物流中心(B型)。创新开展“9610”“1210”等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业务以及“9710”“9810”等B2B和B2B2C业务。二是推动金融政策创新。定制化设计综试区绿色金融产品,对跨境电子商务企业票据贴现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探索跨境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出口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大数据信用融资等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扩大“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项下风险承保规模和融资规模。三是推动统计制度创新。创新跨境电子商务统计制度,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多方联动、多点监测”的统计方式。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中心和跨境电子商务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发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四是推动信用及标准创新。建立信用认证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积极参与跨境电子商务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在跨境电子商务B2B模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探索创新。
(三)实施五大行动。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质效提升行动、市场主体精准引育行动、内外贸融合发展行动、人才体系创新共建行动和物流枢纽优化升级行动,加快推动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湖州特色的跨境电子商务产业生态体系。
六、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中国(湖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跨境电商综试区攻坚小组;二是加大政策力度。研究制定具有湖州元素和特色的综试区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区县制定出台符合本地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实际的配套政策。落实增值税、消费税退(免)政策,进一步加快退税速度;试行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政策;积极争取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政策。三是强化责任落实。细化综试区建设目标任务和考评体系,建立健全工作推进落实机制,建立风险防控体系,定期对创新举措进行风险防控评估;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力度,加强宣传推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坚持放管结合,推进制度创新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努力实现跨境贸易投融资自由便利、产业高端集聚以及治理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