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万物之源,关乎民生的温度,幸福的成色。农村饮用水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事关乡村振兴,是重要的民生福祉。
201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要求开展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力争三年内实现城乡同质饮水。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我市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连续两年将农饮水达标提标列入市政府重大事项和民生实事,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和召开工作推进会,以“六个最”的决心和举措打赢这场硬仗。
目前,我市已提前完成三年任务,137个农饮水工程全部完工通水,达标提标人口75.4万人,为全市城乡居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以最高标准实现最优供水
8月25日临近中午,吴兴区埭溪镇红旗村农户陈水吟打开水龙头准备烧水做饭,看着清凉的自来水汩汩而出,陈水吟脸上绽开了笑容。埭溪镇副镇长周何金说:“红旗村是吴兴区海拔最高的山村,在自来水管网接通之前,当地只能靠山泉水,但一到雨季水质就变得浑浊。现在,全镇所有农村都可以喝上老虎潭水库的水,和城里自来水一样方便又卫生。”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供水事关人民福祉。为了让农村居民喝上好水,我市坚持同网同质标准延伸城镇管网。坚决克服山区面积大、海拔高、线程远等困难,推进城镇规模化水厂建设和管网延伸,做到“一根管子通到底”。两年多来,全市新建、扩建城镇水厂6座、新增供水能力35万吨/天,规模化供水覆盖率提高到97%,比省定目标高出12个百分点。吴兴、南浔和德清全面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最高处实行五级加压,实现高差307米供水。南浔区新建太湖水厂,通过水务集团收购乡镇水厂,实施管网延伸工程,取消了18个平原乡镇水厂,改变了以往就近取用河道水的历史,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地处德清县西部山区的莫干山镇燎原村,经过提标改造后的村供水泵站正式通水后,村民们喝上了优质的自来水,以往每逢夏季水压不足的情况彻底得到解决。“水压大了,水质好了,生活品质也提升了。”村民对家门口的民生工程满口称赞。
据介绍,我市坚持“一站一景”标准建设“美丽水站”。投入2.5亿元建成村级“美丽水站”117座,受益人口人均投资3000元,是城镇水厂的3倍。所有村级水站都配备国内最先进的一体化制水设备,实现智能化消毒、智能化清洗、智能化配水。长兴县永达水务西苕溪水厂、安吉县石坞岭水站分别入选全国百佳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同时,坚持从严从实标准开展“清盘验收”。落实“区县自检、市级抽查、多方监督”的验收机制,由市级委托专业第三方,坚持所有工程形象必查、水质必检、管护必看、水费必缴,凡是抽查发现问题的,清盘验收一律不予通过,并责令限期整改。在市、区县层层检查把关基础上,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督查,在主流媒体公示结果,确保工程经得起检验。
水站的建设,各区县水利部门在设计上下足了“绣花”功夫,力求水站与镇貌村居完美融合。就拿乡村全域旅游正盛的安吉县来说,当地在建造时充分融入了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安吉县山川乡高坞里供水站结合山水元素打造成园林式景观水站;供水站墙面上几株手绘桃树竞相开放、栩栩如生;水站内,水站的挡墙均就地取材,用山石打磨堆砌而成。在山川乡九亩村桃花岭供水站前,新铺设的老石板路与原有的古道相连接,让整个桃花岭成为一个可循环的景观带。供水站相关负责人说:“明年春天会更美,院里的桃树绽放,为桃花岭古道景区新增一处靓丽的风景。”
以最大赋能保障最强运维
三份建设,七分管护。为了避免水站陷入“没人管、管不好”的难题,我市全面落实县级统管机制,成立专门统管机构,委托水务公司专业运维,彻底解决乡村水站管理难题,真正做到“一班人马管一片,一片好水润一方”。
长兴县结合当地实际,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长兴县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成立了长兴县农村饮用水管理中心,负责对县域农村饮水工程实施统一监督与管理,并在乡镇设立县级统管分支机构(乡镇农饮站),负责县域内农村饮用水工程的长效运行管理工作,明确了责任主体、管理职责、长效管护内容及资金保障等内容。在全省范围内首先尝试将单村供水工程委托给专业化运维公司进行管理,为单村供水水站提供专业化运维管理。同时,制定单村供水工程管护标准及考核办法,对单村供水工程的长效运维进行考评,建立单村供水工程管理长效机制,确保建成一处、管护一处、发挥效益一处。
水质好不好,水费高不高?这是农村居民对农村饮用水最关心的两大问题。为了保持水质稳定,我市强化数字赋能,全面实施数字化改造,实现水质实时监测、运维实时监控。137座城乡水厂(站)、122个水源全部接入“城乡清洁供水信息系统”,实现“一库一图一网”数字化管理。安吉成为全省首个水厂数字化运维全覆盖的区县。
与此同时,我市全面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引进国内最先进“无负压泵站”技术,提高输水能力、减少建设占地、降低供水能耗,实现全天候无差别供水。长兴、安吉专门成立水质检测机构,检测仪器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在水费方面,我市按照“补偿成本、公平负担”原则,探索水价形成机制。目前,城镇水厂均价2.0-2.2元/吨,乡村水站均价1元/吨,并实行居民用水阶梯式水价,经营用水水价适当增加,水费收缴率达到99%,村级水站的运维实现了“财政兜底、水费分担”的良性循环。
以最深融合发挥最好效益
农饮水达标提标行动不仅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更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全面小康、基层治理,综合效益日渐显现。
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共取消水源地345个、涉及保护范围19平方公里,为乡村振兴释放了更多发展空间。助推乡村旅游发展,以安吉县九亩村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乡村,旅游旺季用水紧张情况得到极大缓解,游客接待能力大幅提升,今年以来游客接待数同比增长40%以上。
深度融入“全面小康”。按照“不落一村、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要求,对全市32995户低收入农户饮水安全开展全面调查,全面落实补贴政策,每年给予低收入农户30-60吨水费补贴,以优质的供水、合理的价格、精准的帮扶助推全面小康。
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我市高度重视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努力把工程推进过程转化为文明提升的过程。在水源地保护公约、村级水站定价机制的协商制定中,着力增强村民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发动群众共同管护中,形成“饮水思源”“守望相助”的价值观,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归属感。
关于融入基层治理,吴兴区妙西镇渡善村七旬老人陈法生至今赞不绝口。在最初区水利部门上门调查摸底的时候,他就提出意见:“像我们这些老人岁数大了,也没有经济来源,能不能给我们老的水管也保留了?”最终,吴兴区水利局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农户屋外保留一个山泉水水龙头,用于用水量较大的洗菜、浇花等,以降低农户日常生产生活用水成本。
小小一滴水,窥见大民生。下一步,我市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大对供水管理单位的履职监管,确保专业运管事务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完善城乡清洁供水数字化管理系统;进一步加强水源的监管。通过各类报纸、电视和新媒体媒介,切实加大农饮水成效、水费收缴、水源保护的宣传,形成民生实事为民办,全民“喝好水”“护水源”“缴水费”良好氛围。同时继续深化水价改革,积极推行分类水价、阶梯水价,推动水费收缴全覆盖,为农村供水的长效运维提供坚实的保障。
点点滴滴系民生,基本实现城乡同质饮水并非终点,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更高的目标,我市将进一步优化优质水源配置,努力将湖州打造成为环太湖地区饮水水源水质最好的城市之一,将农饮水工程打造成为“重要窗口”的民生水利示范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