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湖州  >  绿色生活
古城湖州话水利
发布时间:2020-09-14 08:46 字体:【

  今年的梅汛期特别长,已打破有史以来的记录,那么长的梅汛期,强降雨一波接着一波,国内一些城市、乡村被淹,道路损毁,交通中断,也有人因洪水而失去了生命。幸运的是处在太湖南岸的湖州,面对自然灾害,面对滔滔的洪水,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整座城市没有一处进水的地方,应该说,这与湖州有坚固的水利设施是密不可分的。

  湖州是江南著名的水乡城市,城内河港湖漾纵横交错,城池不大,但遍布城内的市河分布合理,如遇到暴雨,雨水经下水道流入市河,人们照样安居乐业。据《湖州通志》记载:1990年前,湖州的城区面积仅9.1平方公里,但市河两旁艰固的驳岸已达26.81公里。早在明、清时期的湖州,就有11条市河贯穿整个湖城,外加城外的护城河,这些市河、护城河相连相通,为抵御凶猛的洪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开河,是东苕溪流入碧浪湖后进城南水闸,进闸约400米处的南北河滩三角地带水面处,一股北入菜花泾向东而去,一股进入湖中桥,经古老的潮音桥、新开河、月河湾(月河漾)至苕梁桥东与西苕溪之水汇合于馆驿河,境内河长1.5公里。

  月河漾,古称月河湾,位于江子汇东南250米处,原月河漾周长有1.05公里,面积有140余亩,是湖州城内最大的湖漾。

  王家漾,在湖州城东六和湾,(今航运新村)漾面周长0.875公里,约10亩,曾是湖城第二大湖漾,现已填平。

  城西市河,是西苕溪自西向东入城西杭长桥,分一大波水流流入环城河(龙溪港)北去,另一小股流入积善桥(西门小水闸),经永丰桥、西源桥、永安桥、仪凤桥,穿越苕梁桥,汇集于馆驿河,全长1.47公里。

  县河,自馆驿河、骆驼桥西侧向东南,穿过华楼桥,出东门永春桥与京杭大运河支流頔塘相连接,县河全长1.15公里,是历代农户粮船航运的主要通道,1971年改筑为防空地道,地面拓宽为东街。

  宝带河,位于城西北部,由青铜门引龙溪港北向南,绕东岳庙,(今益民路附近)向东接运粮河,中间经后石桥(原湖丰绸厂西)向北沿北城墙南侧往东,出奉胜门(此段又称清水沟),门内分流向东至旧城墙边,又向南到梳妆台,全长1.85公里,1966年主河段填为益民路。以北支流已淤塞不存。

  运粮河,从奉胜门(霸王门)向南至骆驼桥北侧入务前河,境内全长1.15公里,也是历代农户粮船航运的主要河道。1958年修建人民路时填河为路基。

  西河头,在今安定书院附近,又称外宝带河,自东岳庙西侧向南经县桥(今红旗路、劳动路交叉口处)流经眺谷桥河,汇入城西市河,全长1.15公里,1966年填河为劳动路路基。

  小河头,北引城西市河之水,向南穿过洋桥(今九八医院北门附近),长650米,1963年填河为朝阳路路基。

  贵泾河,在洗帚弄东侧,自苕梁桥以东向南流经原寿仙(星)桥,贵泾桥至新开河,长约300米。

  市陌河,位于北门外市陌路南,紧靠潘公桥,市陌河由西往东流经黑板桥、知稼桥到下兴桥止,河长1.12公里。

  护城河,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张士诚部潘源明绕湖州城外开沟凿濠,绕城筑河,内外相通,为护城防御用,每通道口均设吊桥,平时将吊桥放下供进,出城行车驰,夜晚或战时则拉起吊桥切断城门内外的交通,以防不测,护城河绕城全长7.7公里,宽约16米,现在的临湖桥北到新华路口,就是当年护城河的遗址。

  环城河,现在的环城河由龙溪港、龙舌江、菜花泾、横渚塘港组成,全长12公里,

  龙溪港,从杭长桥流经城北大桥,入城北北闸、穿过潘公桥到龙泉渡,长5.75公里,河宽75~100米。

  菜花泾,从锁苕桥东170米处向西到湖中桥南,河长1.64公里,河平均宽度为42米。

  龙舌江,自龙泉渡至城东锁苕桥170米水面处,长1.85公里,河平均宽度为35米。

  横渚塘港,从杭长桥西400米处左拐折入城西水闸,穿过三孔石拱桥横渚塘桥(已拆),流经到一字桥200米湖中桥南,河长2.66公里,河宽为40米。

  湖州这个水乡泽国,在众多的河港湖漾哺育下,湖州儿女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富裕的生活。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有些市河已成了湖州发展的“障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填平了贵泾河、小河头、眺谷河、运粮河、西河头、宝带河、县河和王家漾。

  留下来的市河,防洪抗洪确实增加了压力,西苕溪因水流湍急,每到汛期,因排水不畅而积涝成灾,给附近居民带来了重大的财产损失,为确保湖城能安全度过每年的梅汛期,政府出巨资,对护城河进行疏浚加固,河道拓宽,并建起了4座水闸。

  城北水闸,位于今项王码头东北,龙溪港流经古城湖州的东入口处,以防龙溪港洪水入侵市河,1958年4月,建造钢筋混凝土单孔水闸,闸孔净宽9米。前些年,又对老水闸进行了改建,加宽了闸孔,加固了防洪能力,闸门的开启,全部采用电子操控。

  城西水闸,位于杭长桥西南,横渚塘港西端,为防止西苕溪洪水向东进入市河,1958年4月,建造了钢筋混凝土单孔水闸,闸孔净宽9米。也就是说,那年,政府出资同时建造了两座水闸,这在湖州的水利史上前所未有。

  城南水闸,位于湖州城南碧浪湖北,东苕溪与新市河的交汇处,以控制洪水进入市河,1961年下半年开工建造,钢筋混凝土单孔水闸,闸孔宽6米,次年5月竣工。

  积善桥水闸,位于西门上下塘积善桥处,为堵住西苕溪的洪水,解放初,拆除了老积善桥,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宽4.5米的小水闸,可没有闸门,发洪水时,用一根根20厘米厚的枕木取代闸门,也能将洪水拦截在水闸外,1990年进行了改建,为电子式开启闸门。

  在南门外,“五一”大桥西南500米处,有座翻水站,郭西湾翻水站,西门外七里亭翻水站,和埭溪翻水站,这3座翻水站,大大提升了防洪排涝的能力。然而,遇上干旱少雨的年份,翻水站又能向市河输送水资源。

  笔者记得,1982年夏天,由于梅雨季没下多少雨,夏天又高温闷热,导致从积善桥延伸至西门上下塘的市河里,再到苕梁桥段,全长1.475公里,河床断流,周边的商店,沿河边的居民,随意往河床里乱扔垃圾,蚊子、苍蝇乱飞,老鼠乱窜,外加附近的厂子往河床里排放工业废水,整条城西市河臭气熏天,令人作呕,老百姓怨声载道,被称之为“湖州城西的龙须沟”。

  1983年3月10日,刚从“吴兴县”恢复“湖州市”的政府,出巨资疏浚城西河道,那年代没挖掘机,全靠用铁锄、山锄开挖,用箩筐挑,畚箕抬,长达近1500米的河床里,人头攒动,足有好几千人在疏浚、开挖,场面十分壮观,整个工程挖土方1.6万立方米,用工计3.9万工,新建驳岸达1292立方米,长300多米,历时50天,创下了湖州有史以来,人工开挖河道之最。

  湖州的市河两旁都建有坚固、整齐的驳岸,这些驳岸便于船只的停泊,也是城市防洪的组成部分,这些驳岸都是沿市河两岸而筑,一般采用长条花岗石,自上而下错缝,不放坡。现小西街河边、馆驿河边、和红门馆前河边,仍很完整地保留着。其砌筑工艺十分讲究、精美。

  河埠,又名河埠头,湖州人通常叫它为“桥口”,湖州桥口一般都是马鞍式,中间是一个平台,两边的石阶都可以通向河面,最宽的桥口有4到5米,最小的桥口只有1米。这种桥口一般都是独门独户使用的。

  湖州老城区在拆迁前,市河两旁石驳岸和河埠保存完好,据《湖州通志》上记载:湖州四周的环城河全长11.9公里,筑有驳岸(河道两岸)长17.85公里,建有桥口68只;新开河驳岸2.94公里,桥口150只;城西市河两岸的驳岸长2.94公里,建有桥口96只;馆驿河、务前河驳岸全长达3.08公里,建有桥口150只;湖州城区总共驳岸总长26.81公里,桥口464只。

  湖州人因水而居,因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故而湖州人在建造桥口时,工匠们用尽了所有的智慧,一只两面石阶的桥口,光一条长石板的重量就在500斤以上,连接的驳岸上先要凿一个方孔,长石板上的一端,也要开凿一个露在外的方石榫,长石板在垒砌时将石榫插入驳岸上的方孔,这样砌铺出来的桥口不会松动,桥口两侧沿河的石壁上,都凿有一个圆孔,有的孔里还套一只铁环,供外来船只系绳停船之用,驳岸的石壁上还雕有牛鼻子、狮子口、麒麟等,铁环套入其中,形象逼真,外观极其精美,雕凿恰到好处,又经久耐用,其实,完整的驳岸就是一幅画,也是一个艺术品。

  苏东坡曾这样赞美湖州的河道:“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湖中橘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桥口,是水乡湖州的象征,老湖州人离开了桥口,就会失去水乡人的味道,464只桥口,凝聚了老湖州人的智慧,记载了老湖州人的生活起居,也是老湖州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