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根据中宣部关于开展全面小康社会“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活动的要求,我市选定多个调研点,对各地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本报今起推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专栏,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湖州圆梦小康的特色做法、非凡历程和辉煌成就,敬请关注。
刚刚过去的双休日,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的余村味道特色街热闹非凡:村民们将自家的土特产搬运到街上,向游客展示销售。发起人之一,“老潘头农耕园”主人潘国华说,绿色生态这碗饭,余村人越吃越如意,越吃越红火。为此,村民们还商议,根据商品类别区分,将销售额每100元中拿出2元至5元捐赠给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而让每一件商品变得更有意义和温度。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十五年来,余村人坚定不移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肩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责任。2019年,全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79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9598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21万元。
如今,余村发展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在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新征程中加速奔跑。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衡量,余村已提前圆梦小康,并开启了第二个目标,即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全面实现现代化。
生态文明先行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上世纪90年代,余村的矿山、水泥厂等经济业态办得风生水起,曾一度成为全县的“首富村”。但是重污染产业下的余村却被蒙上了一层重重的灰尘,生态环境遭受了巨大创伤。
从2003年开始,余村相继关停矿山、水泥厂,淘汰重污染企业,转向发展休闲旅游,开办农家乐,组建安吉县首批旅游景区。2005年以后,余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重新编制了发展规划,把村庄划分成田园观光区、生态旅游区、美丽宜居区和精品外环线,率先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了科学合理布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开发底线和环境承载上限。
“在关闭矿山后,村集体和村民的经济收入呈断崖式下降,不少村民只得选择外出创业和就业,余村的名气也渐渐消沉了。”时任村党支部书记鲍新民回忆说,既然选择了绿色发展的道路,就要经受得住转型带来的阵痛,才能获得发展带来的红利。
2008年,余村在全县率先开展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并于当年被评为首批精品村。在2012年以后,该村又大力开展以“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五水共治”为主要内容的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推行环境卫生大物业长效管理,实现了“寸山青、滴水净、无违建、零污染、靓美景”。
环境整治是基础,提升也是硬核要求。2015年,余村高标准建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会址公园、矿山遗址花园、乡村游憩乐园、中药养生种园和慢行绿道竹园,打造了一批品质景观。
如今行走在余村的村道上,根本无法想象曾经的余村“灰头土脸”的样子,只能在村里的文化礼堂陈列室中通过老照片洞悉一二。“只有生态环境好了,余村的休闲产业才能百花争艳,老百姓的生活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说。
特色产业兴旺
“以前是担心顾客多不多,现在是担心床位够不够了!”余村春林山庄主人潘春林从年收入只有几千元到如今年收入上百万元,他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家人也走向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今年,潘春林又有了新的动作,成立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让更多人来余村学习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学习余村人民的致富经。
在余村,跟潘春林一样,走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小康生活的村民还有很多。目前,余村各类休闲旅游经营业态个体达到38家,农家乐床位8000多张,2018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00多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5000多元。
近年来,余村以创建5A级景区为抓手,持续丰富旅游经营要素,不断完善绿道、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形成河道漂流、户外拓展、休闲会务、登山垂钓、果蔬采摘等休闲旅游产业链。2017年,余村成功引进港中旅集团联手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总投资12亿元,计划用两年左右时间打造成集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休闲康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乡村度假品质之地。当前,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建设正在快速推进,“1+1+4”抱团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在此期间,勤劳的余村人也没闲着,他们推掉自家院子围墙,打造开放庭院,形成了独具余村味道的风景带。潘国华在安吉县城销售农副产品,余村老家就住着老母亲一人。“老房子很旧,也没人打理。”潘国华铁了心要改造,为此,他特意把母亲送到姐姐家里住了一个多月。4月12日开工改造,6月20日完工,7月初,“老潘头农耕园”的牌匾在自家庭院里挂起来。与此同时,“小胡的咖啡老胡的酒”“春林的山庄”“老表的油”“鲍家的学堂”“荷塘的藕”等一批乡愁产业完成布局。
乡风文明淳朴
环境美了,收入高了,老百姓的精神文明也提升了。
近年来,余村修订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率先在全县农村全面推行禁售禁放烟花爆竹,开展以“酒席减负、圈养家畜、餐桌光盘、限药减肥”等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行动,广泛开展“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圆家梦”活动,大力组织以“学身边好人、做荣誉村民、当道德模范”为主题的“余村好人”系列创评工作,积极实施“日行一善”、“行孝尽孝”志愿服务行动,实现了美丽家庭全覆盖,率先探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协同机制,较早地走出了一条基层民主法治特色路子。
该村还积极探索建立全体村民文明素养星级评估和积分制动态管理机制,制定《“余村好人”待遇保障制度》。如今,余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零信访村、零诉讼村、零事故村,群众的知情参与权、自我管理权、民主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
走进村里的健康小屋,余村76岁老人胡奎感到非常舒心,因为在这里他不仅能免费量血压、测体温,还能实时了解到最新的健康知识。“简直就是家门口的卫生院!”胡奎说。
“接下来,我们还会在健康小屋内开通5G远程诊疗服务,村民有些小病小痛只需要在健康小屋就能问诊治疗了。”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说,该健康小屋2018年建成,采用的是医养结合模式,自运营以来,已接待村民1万余人次,同时延伸的还有健康家庭、健康培训等,真正实现“病有良医、学有优教、住有宜居、老有善养、困有所助”。
除此之外,余村建成了文化礼堂、数字影院、文体公园、党建广场、法治长廊,组建了银龙表演队、扇子舞蹈队、特色腰鼓队等20多支,每天能训练、每周看电影、每月有演出。“浙江省美丽乡村奥运会、环浙自行车邀请赛等重大活动相继举办。”汪玉成说,余村已成为宜居宜业、可游可憩的美丽公园、幸福家园。
绿水青山路,幸福余村人。在绿色发展的驱动下,余村人的小康生活正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