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湖州  >  改革创新
护绿,练好绣花功
发布时间:2021-01-29 08:57 字体:【


  气、水、固、废,是区域生态环境提升的主要抓手,被称为“四张报表”。

  为填好这“四张报表”,南太湖新区的斗志不减,打法在变。从取缔污染企业的大刀阔斧,到全域黑臭河的釜底抽薪,以及太湖南岸的全域整治,一次次大治理重拳出击,让新区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示范区有了基础和底气。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南太湖新区环保也从转变期进入了固本期,环保治理不断向各个点位深入推进,落脚点越来越精细,也更见成效。

  练好绣花功,新区“四张报表”答卷如何?

  从“一桶漆”说起——

  空气质量持续向好

  江南车城绿色环保汽车钣喷共享中心负责人李炎飞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摸爬滚打了多年的钣喷行业,也会进入共享时代。

  汽修厂远程电话下单,把车开来钣喷共享中心,就可以享受钣喷服务。在江南车城,需要这项服务的汽修厂不在少数,李炎飞的几个钣喷车间经常很忙碌。

  能够成为共享中心,源于李炎飞的自我变革。钣喷原先用的油性漆,对大气污染大,2020年,他建成了营业面积1300平方米的共享中心,目前该中心已经实现汽车面板中间层喷漆100%使用水性漆,同时对产生的废气经过活性炭过滤,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油性漆到水性漆,是南太湖新区2020年以来治气的小切口,也是一项主要工作。南太湖新区环保局大气科科长裘剑平表示,南太湖新区有汽修企业143家,部分存在环保意识不强、低小散突出等问题,曾经是VOCs排放的重要源头。2020年以来,新区将经营规模小、环保问题突出的企业取缔其喷漆工序,通过建成共享钣喷中心的方式集中处理VOCs,从源头上改善大气环境。

  目前,南太湖新区共整治提升汽修单位140多家,推进汽修行业企业“油改水”30余家,完成4家工业企业100%“油改水”。

  小切口实现蜕变。2020年,南太湖新区PM2.5平均浓度2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1.9%,绝对值全市排名第一、降幅全市排名第二;空气优良率为88.0%,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改善幅度全市排名第二。

  治气治水,是区域环境治理的重头戏。和喷漆一样,在区域环境治理这个大舞台上,演出了更多小剧目,成就了一幅幅生态景观。

  芦苇生态修复是太湖南岸的一项创新。2019年开始,新区在5.13公里太湖湖岸线补种芦苇,首期投资160多万元、补种面积1.27万平方米。同时,每年年底收割芦苇,一方面能促进芦苇生长,另一方面能消化一部分太湖里氮、磷等有机质。

  据悉,芦苇能大量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氮、磷等有机质和重金属具有较强的消化和吸收作用。

  “2020年,新区新增蓝藻防治投资2000多万元,建立起蓝藻‘五位一体’综合防控体系,配合芦苇补植,实现了太湖水质进一步提升,连续十四年保持入太湖水水质稳定在Ⅲ类及以上。”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一张证”入手——

  审批越简单,企业环保积极性越高

  2020年9月,湖州远帆建材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胡阳洋拿到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备案受理书和排污许可证,给市生态环境局南太湖新区分局点了个赞。“我们原先准备跑两趟的,没想到现在一次就搞定了。”胡阳洋说。

  2020年8月26日起,南太湖新区实施新建项目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两证联办”新机制,将原有先审批再发证的模式合并统一,审批时限从12个工作日压缩到最少5个工作日,企业只需跑一趟就可办好两件事。“这个机制在我市也是首创。”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处长周均表示。

  这是一次环保审批的“微改革”,但收效显著,完成了124个行业759家排污单位的清理整顿及发证登记。“审批越简单,企业环保的积极性也越高。”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杨凯琳说,

  “两证联办”是南太湖新区环评制度改革的“3.0版本”。南太湖新区生态环境分局副局长沈佳莹告诉记者,2018年,该区就推行“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新模式,实现环评审批手续从一个月压缩到一周,是环评制度改革的“2.0版本”。如今,南太湖新区继续精简手续,为企业审批办理减负。

  “下一步,南太湖新区将打造环评制度改革‘4.0版本’,深化新建项目环评审批承诺制,将环评审批时间精简到更短,争取实现企业环评审批‘跑零趟’。”市生态环境局南太湖新区分局局长胡志刚说。

  除了证件的简化,新区环保审批更多细致做法值得一提:

  让企业尽量不跑。截至目前,新区共办理“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降级登记表备案43个,审批报告表28个,零土地技改项目1个,所有审批事项均实现政务网在线受理,实现最多跑一次。

  让项目最大环保。新区大力推进项目预评价、区域环评、承诺备案制等改革措施,参与重大产业项目洽谈,为项目准入提供环评参考意见,进一步优化全区营商环境。

  从“一块空白”补起——

  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额增幅列全市第一

  日前,位于南太湖新区的湖州市危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中心内,回转窑、二燃室、余热锅炉等设备加速运转,实现各类废物达标排放至大气中。运营单位湖州威能环保服务有限公式副总经理周庆表示,该中心填补了湖州地区没有工业危废处置中心的空白,并且在工艺、设施设备、监管等方面提档升级。

  2020年以来,南太湖新区重大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护绿平台迈向高能级。1至11月新区完成生态环保和公共设施投资13.3亿元,增幅9.7%,全市排名第一。其中,市固废处置中心(黄沙山)项目正式投用,小梅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凤凰污水处理厂提标完成主体工程施工。

  西凤漾垃圾中转站是新区环保设施提质增效的缩影。该项目于2019年年底建成,目前每日垃圾运转量在180吨左右。记者在现场看到,6辆收集车和30辆前端收集车交替作业,定时收集新区4个街道每天的垃圾并快速处理。“之前的老旧中转站跟不上需求,化零为整后,如今该中转站不仅提升了处理能力,还配备了污水处理系统。”南太湖新区公用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斌说。

  2020年以来,南太湖新区完成工业企业危废仓库规范化建设80家、超期贮存清零30家,辖区企业全覆盖;完成35个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状况详查,对33个用途变更用地组织评审,确保土地安全利用;启动星鸿公司超期贮存危废处置工作,有效缓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隐患。 

  小切口背后是大布局。2020年,南太湖新区制定出台了《湖州南太湖新区高质量推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细化出台了《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根据行动方案,南太湖新区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打造都市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示范区。”南太湖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