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索引号:   E95417299-1/2021-05174 发文时间:   2021-10-18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文件编号:   湖发改规划〔2021〕169号 发布机构:   湖州市人民政府
湖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 规划
  • “十四五”规划>
  • “十三五”规划>

市级有关部门(单位),各区县发改局、教育局:

《湖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是列入市级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目录的重点专项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湖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州市教育局 

                             20211018

 


湖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加快推进湖州教育现代化进程,服务和支撑湖州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教育现代化2035行动纲要》《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要求,结合湖州教育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开启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先行市新征程

(一)现实基础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市教育工作者执著创新、奋发努力,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目标任务,教育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学前教育打响安吉游戏国际品牌,义务教育实现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县“满堂红”,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办学成效明显,职业教育高质量完成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等教育提质扩容、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实现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县、省级学习型城市、义务教育乡村学校结对帮扶“三个100%”。在省政府首次对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年度考核中,获得A优秀,开创了湖州教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总体来看,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建设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各级各类教育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主要表现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还不够充分和均衡;教育治理水平与治理能力还有待提升;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还不够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还不够强劲。这些短板问题,亟待在十四五期间予以破解。

(二)形势挑战

当前,全省上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打造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浙江示范。湖州坚定不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南太湖建设好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重要指示精神,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走下去,建设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重塑教育形态,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发生着深刻变化。湖州正处于战略地位持续彰显期、生态红利加速释放期和高质量赶超发展奋力蝶变期,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求更为迫切,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和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重点,擦亮学在湖州品牌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教育初心,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五育并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坚持优先发展。凝聚共识,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经费优先投入,建设优先保障,人才优先引进。以新发展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发展,大力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源源不断地释放教育红利,为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提供基础支撑。

坚持全域统筹。把优质均衡作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统筹城乡义务教育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义务教育整体水平提升,逐步消除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模式,促进全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惠及于民、惠及于生。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实施教育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协作配合,优化教育类型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机制,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三)主要目标

 2025 年,建成质量更加优质、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确保每一位适龄人口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学在湖州”教育品牌区域影响力明显提升,为我市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示范样本、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市提供坚强支撑。

十四五湖州教育发展主要指标预期

维度

主要指标

2020

2025

指标属性

学段

规模

幼儿园在园人数(万人)

9.31

9.08

预期性

义务教育在校生数(万人)

25.49

28

预期性

高中段在校生数(万人)

7.41

7.7

预期性

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万人)

3.29

3.61

预期性

研究生在校生数(万人)

0.08

0.3

预期性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万人次)

72

72

预期性

 

公平

均衡

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比例(%

/

100

约束性

校际优质均衡系数

小学段

0.311

0.30

约束性

初中段

0.345

0.25

约束性

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区)比例(%

0

100

约束性

适龄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

学前段

90

90

约束性

义务段

98

98

约束性

高中段

80

85

约束性

普及

质量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0

>100

预期性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

99

>99

预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63.63

71

预期性

儿童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14.61

15.5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8

12

预期性

初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比例(%

初中

2.53

10

预期性

普通高中

11.30

22

预期性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

中职

87

90

预期性

高职

60.88

80

预期性

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54.91

49.91

约束性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构建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机制。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把立德树人贯穿各类教育,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实施三全育人载体扩面创优计划,打造推广具有湖州特色的三全育人模式。加强课程育人主渠道建设,落实国家和地方德育课程,改进德育课堂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壮大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课程、教材、教学、评价和师训体系一体化。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在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全市中小学思政教育教学的协同建设。创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载体,探索具有湖州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着力培养青少年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强化学校体育工作,通过体育课、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并向社会公布制度,探索将结果应用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途径方法。改进学校美育工作,开齐开足美育课,丰富美育实践体验,完善美育教育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培育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用好《劳动》地方教材,制订劳动教育清单,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弘扬劳动精神。重视和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做强南太湖计划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品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广泛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有利于学生修德立身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坚持把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关心学生发展性评价,坚决破除“五唯”顽疾,健康人格的全面培育。加强中考命题管理,合理控制考试难度,发挥中考引导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积极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履行教育职责,完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融合教育”格局,突出以人为本和教育公平,实现轻负、优质、均衡目标。“十四五”期间,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达成度超80%

专栏1:理想信念筑基工程

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县联动、市校协作、校际协同的工作机制,深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小学校结对工作,建立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编写《爱国主义教育案例集》。健全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机制,深化情怀思政课品牌建设。创建一批师德涵养基地、思政课研学基地和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四史学堂品牌,推出100个优秀教育活动,设计5条以上红色之旅主题研学线路。

 

专栏2:学生体质健康提升计划

严格落实学校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健康促进学校覆盖率超过90%。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发展。确保青少年近视率逐年下降,创建市级以上近视防控特色示范学校60所。




专栏3:学生心理健康提升计划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心理健康C证及以上持证率超过90%。实施南太湖家长提升计划,深化湖州37度心理品牌建设,用好《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加强家校联动,全市70%的学校建成数字家校。持续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航行动,构建家校、家(庭)社(会)心理危机联动机制,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预警、干预和转介机制,服务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有序推进教育布局规划建设

(一)强化基础教育资源供给。按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完善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确保城镇学校建设用地,实行城镇学校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依法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幼儿园)建设。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资源,实施配套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与新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交付使用五同步,加快解决市、区(县)中心城区义务段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优化高中教育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建成启用滨湖高级中学、浙工大附属德清高级中学等学校;完成湖州市区学校第三轮教育布局调整,市区新增一所普职融通的综合学校;创建一批优质、特色高中,满足老百姓对高中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学校布局结构更趋合理,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促进高中段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高等学校基本建设。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高校建设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全面支持在湖高校建设。高质量完成湖州师范学院科技园、湖州学院新校园、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宿舍楼扩建工程、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教学大楼等项目建设;推动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南浔产教融合基地等建设。

专栏4:基础教育建设工程

扩大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全市计划投入156亿元,新建、改扩建60多个幼儿园、80多个中小学校。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义务段学校扩容,加快建设仁北初中、爱山小学教育集团奥体校区、仁西小学、诸葛小学、南浔实验小学高铁校区、德清凤栖小学、长兴实验小学龙山校区、安吉实验小学新建工程等;抓紧谋划推进新城初中、瑶台初中、蜀山小学、杨家埠小学、南浔马腰小学、德清县阜溪学校、长兴新能源小学、安吉县第三初级中学等工程项目。

专栏5:湖州学院建设工程

全力推进湖州学院新校园建设,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000亩,投资30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与数字资源、后勤保障设施设备等配套到位,争取2024年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五、加快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

(一)推动幼儿园优质普惠。健全部门联动管理机制,调整完善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优质普惠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以同级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等价收费为目标,健全普惠性幼儿园成本分担机制。推进普惠性幼儿园扩容工程和农村幼儿园补短提升工程,将农村幼儿园建设列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美丽乡村教学点全覆盖。全面扩大优质普惠幼儿园资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县)创建率达100%

(二)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完善学前教育科研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教科研指导网络,构建市、县、园三级教科研共同体,发挥地方高校、教科研共同体在课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园本教研、区域教研,强化实践指导,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水平。全面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推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真正落地,加快实施安吉游戏推广计划,打造湖州教育的知名国际品牌。

(三)提升幼儿园办园质量。以等级幼儿园建设为抓手,突出日常保教规范和质量导向,增加省一级和省二级幼儿园数量,省二级以上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通过集团化办园、幼儿园共同体建设、城乡幼儿园结对等方式,促进内涵提升。加强规范办园行为督导检查,探索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有效纠正小学化现象。完善学前教育监管机制,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幼儿园全过程监管。稳妥实施民办幼儿园分类登记管理。

专栏6:第四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到2025年,各县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同级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吴兴区、南浔区达到12%以上),公办园覆盖面达70%以上。落实每班两教一保的人员配备标准,幼儿园教师持证率保持在100%,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达到70%。公办幼儿园劳动合同制教师与在编教师的工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民办幼儿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度全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上。

 

专栏7安吉游戏推广项目

全面推广安吉游戏,实现全市幼儿园安吉游戏实践园100%覆盖。创成安吉游戏省级实践区,打造一批国家级试点园、省级实践园,持续扩大安吉游戏品牌影响力。

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

(一)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深化互联网+”结对帮扶工作,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扩面提质,逐步推进城区学区连片学校集团化办学或组建办学联盟,实现城区学校与镇区、乡村学校结对共建常态化,显著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县)创建率达100%。充分发挥省乡村教育研究中心等新型智库的作用,服务和引领乡村教育改革发展,高质量推进小而优乡村学校建设。继续实施优质示范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学校政策,分配比例逐步提高到70%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推进减负增效工作,抓实五项管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推进教学方法变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并完善基础性和拓展性有机统一、分层递进的校本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打造湖州STEAM教育品牌。推进分层走班教学,充分发挥市精准教学共同体平台作用,注重精准分析学情,落实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

(三)提高初中办学质量。系统推进初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稳步实施农村初中学校布局调整,实现初中学校向中心城镇集聚,资源向寄宿制农村初中学校倾斜。实施初中校长素质提升计划开展教师执教能力专项培训,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到2025年各农村初中学校每百名学生至少拥有1位名师,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建立健全办学激励机制,完善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办法,打造质量上乘、活力充盈、特色鲜明、生态和谐的初中样态。

专栏8: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

全面推进以融合型、共建型、协作型等三种模式为主的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2021年,新增融合型、共建型教共体学校(校区)不少于134所,覆盖 60%以上的镇区学校;2022年,全市乡村和镇区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教共体全覆盖;2025年,县域内融合型、共建型模式的教共体占比不低于 80%。打造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1个。

 

专栏9:初中培优提升行动

全面加强初中教育,将区域内1/3左右相对薄弱初中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对象,实施一校一案补短提升;将区域内1/3左右初中学校确定为培优创建对象,争取创建成省现代化学校。各区县初中资源配置优质均衡校际差异系数均小于0.25

七、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一)深化课程改革培养核心素养。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转变育人方式,强化选择性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和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和完善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基于真实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跨学科综合性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强生涯规划教育,全面实施导师制,科学合理制定学业修习计划与生涯发展规划,促进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

(二)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案和机制,加强初高中衔接研究,积极探索初高中一体化植入创新人才培养课程改革。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录取机制,扩大学校招生自主权。深入开展强基计划、高水平大学三位一体招生、学科竞赛等专项研究,通过内育外引等多种方式,建立高水平教师教练队伍,优化导师制,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提升培养绩效。积极与省内外普高名校、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合作,拓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渠道。

(三)开展特色普通高中学校建设。按照错位发展、学校自主、区域统筹的原则,逐步形成区域支撑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发展的分类办学机制,给予改革试点学校在教学安排、教师选聘、经费使用、研训评价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修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学科为中心,贯通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完善校本特色课程群,凸显办学优势,在全市形成一批办学特色涵盖科技、人文、体艺、综合等多个领域,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现代化普通高中学校。

专栏10: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试点

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普通高中开展试点,创建至少一个普通高中分类办学试点区(县),培育5所科技高中、4所人文高中、4所体艺高中、2所综合高中,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八、深化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一)完善区域特殊教育工作机制。健全融合教育、送教上门工作机制。在实现资源教室建设两个全覆盖的基础上,建立完善随班就读长效管理体系。深化融合教育示范校、送教上门示范点的建设工作,科学设置学段衔接的特殊教育学校+“卫星班模式,不断提高融合教育质量。采取精准措施,提高资源教师待遇,稳定首席资源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市、区县二级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作用,建设好市、区县、镇、校四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探索建立民政、残联、卫生健康等多部门参与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二)重点发展学前和高中段教育。按照应入尽入”“先评估后安置”“儿童最佳利益原则,适宜安置每一名残疾儿童少年。加强学前融合教育,支持普通幼儿园接收残疾儿童,推进三早工作,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保育、教育、康复、干预服务。重点发展高中段职业教育,持续推动职业高中随班就读、卫星班试点工作,大力推进职业高中学校接收轻度残疾学生入学随班就读。全市创建一批示范性特殊教育职业实训基地和示范性医教结合实验学校。

(三)推进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建设。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重度多重障碍儿童少年在校学习模式,加强支持性教育研究。将全市3-18周岁持证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信息100%纳入省网络IEP平台管理,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与评价体系的数字化管理水平。深化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成果,创新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专栏11:融合教育内涵发展工程

创建1所融合教育幼儿园,2个职业高中卫星班6个义务段卫星班30所融合教育示范校、15个送教上门示范点,2所特殊教育智慧学校、2所重度多重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先行校。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高中段入学率达85%以上。送教上门比例控制在5%以内,融合教育随班就读学生比例力争达65%以上。

九、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一)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湖州市中职教育双高建设工程,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强化专业、招生等方面的市域统筹,优化院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深入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中本一体化长学制人才培养,力争在中职学校高水平专业中开展五年制人才培养试点,扩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到2025年,中职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比例达到55%。加强资源优化整合,促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深化普职融通,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

(二)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深化产教五个对接,推进产教融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学徒制的湖州样板。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积极推行“1+X”(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证书制度试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打造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和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

(三)强化职业教育服务功能。落实职业院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支持职业院校积极面向企业职工、退役士兵、农民工、失业人员等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培训,中职学校年培训人次达到在校生规模的2倍以上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服务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帮助对口支援地区职业院校加快发展,开展三农服务,助推共同富裕。

专栏12:中职教育双高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5所省级中职高水平学校和19个省级中职高水平专业,争创3所以上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和6个以上国家级优质中职专业。

 

专栏13:中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工程

重点推动5个以上服务湖州发展的特色产业学院建设,打造2个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生产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十、打造高水平城市与大学命运共同体

(一)推进在湖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在湖高校分类发展、凸显特色,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实施市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建设计划,推动一批学科、专业、课程入选国家和省一流学科、专业、课程,打造学术高地、育人高地、科创高地。全力支持湖州师范学院创建高水平湖州师范大学,在经费投入、学科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保障;加快湖州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标准完成新校园建设;推动湖州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建成区域性高职名校;支持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中德工程师学院)、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校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南浔校区高水平发展;推进浙江宇翔职业技术学院健康发展。

(二)加快名校名院所合作步伐。根据城市发展定位、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以及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研究院所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湖合作办学,推动高水平大学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与本土高校深度合作、融合发展。出台保障政策,完善统筹协调举措,在重点学科、高水平领军人才、重点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立完善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促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创新发展。深化校地合作,推动高校融入湖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学科对接产业、高端人才汇聚、新型智库建设、创新平台培育、教育资源共享等措施,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打造城市发展新优势。聚焦湖州十四五产业布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新型智库,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人文社科成果不断涌现。推进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联合互动,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规模,提升劳动人口素质,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专栏14:高等教育提质增量工程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质量并重,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湖州师范学院更名升格为湖州师范大学,进入全省高水平师范大学行列;1-2个学科进入省级一流学科A类行列,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6个以上;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百万元以上项目年均15项以上,千万元以上项目有突破。湖州学院按照高水平”“小而精”“应用型办学定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重点建设2-3个省级一流学科。在湖高校学生数超过4万人,提升学生留湖就业比例。

十一、合力推进全民终身学习

(一)健全终身学习机制深入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持续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构建灵活的转学和学分认同机制,完善跨机构、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和学分互认办法。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健全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制度,逐步实现各类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成果有效衔接、相互转换。建立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档案库,推动学习成果互认。以一网一码一图一指数为载体,创新终身学习运行机制。

(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以创建省现代化社区学校为抓手,强化乡镇成校(社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湖州开放大学建设,建立区县开放学院,着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依托开放大学体系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建成覆盖全市的终身学习网络、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三)提升老年教育内涵。鼓励高校、开放大学、职业院校和中小学等发挥优势举办老年大学(学堂),丰富老年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培训,依托第三年龄学堂,推进互联网+老年教育,提升老年教育质量。依托乡镇(街道)成校、职业院校、社区学院和老年大学(学堂),实施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普及行动,帮助老年人了解新事物,更好地融入社会。

专栏15:终身教育提质扩容工程

打造乡镇成校一校一品,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培育建设省级学习型社区10个、省级社区教育品牌项目20个。80%以上乡镇(街道)建有老年大学(学堂)。培育市级老年教育优质校15所、市级老年教育特色课程20门,建设一批支撑老年教育发展的数字化资源。

十二、努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健全师德师风建设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持续开展暑期师德教育周活动,实施师德水平提升工程,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完善师德表彰机制,每两年选树一批市级我最喜爱的老师,弘扬先进事迹,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四位一体的师德考核评价机制。健全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制度。完善师德监督检查机制,定期调查分析师德状况并及时通报,依法依规惩处教师违规违纪行为。

(二)完善教育人才育引体系。改革教师招引机制,拓宽教师来源渠道,优化队伍结构。配齐配强思政、心理、音乐、体育和劳动等学科专职教师。鼓励校企共建,大力培养中职双师型教师。完善优秀教师、班主任、校(园)长培养机制,实施三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双特(省特级教师、省特级校长)培养工程,推进三名工作室建设。依托市人才新政,加大南太湖教育领军人才育引力度。完善配套举措,支持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实施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计划”“教师教育攀登计划。加强教师培训机构专业化建设,强化校本研修。完善教师发展学校建设机制,开展教师教育实践研究,实施分层分类培训。

(三)深化教师综合管理改革。全面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加强对区域内学校事业编制的统筹,推进县管校聘和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探索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扩大中小学用人自主权。进一步完善岗位管理制度和教师职称分类评价标准,推进中小学校职称自主评聘改革。加强聘后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完善教师收入分配办法,继续实施南太湖教育领军人才补贴政策。健全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

专栏16三名双特培养工程

实施三名双特培养工程,新增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特级校长” 20名,市级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200名,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教育情怀深厚、业务水平高超、育人成效显著,在全省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南太湖教育领军人才。

    十三、加快教育数字化改革

(一)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信息系统的业务协同,促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构建数据采集、治理、服务于一体的教育数据应用服务体系,建设融通省教育魔方和市城市大脑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加强教育数据的研究和应用,推动教育科学决策、精准管理和智能服务。系统设计教育治理数字化场景,开展基于教育魔方的多跨应用场景建设,为教育数字化生态体系赋能助力,以教育技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

(二)开展数字学在湖州建设。推动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互联网+教育同步课堂建设,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的升级,完善湖州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实施师生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工程,打造支撑大规模个性化教学的互联网学校,推进名校上云,建设名师金课,高质量普及一校一师一生一空间,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好省、市、区县三级网络名师工作室,鼓励广大教师提供线上优质资源和个性化服务,探索教育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加快多媒体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和智能感知设备进校园。推进支持线上线下学习的智能图书馆和阅览室建设。推动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交空间相融通的新型教学空间建设与应用。加速构建云网数端一体化系统,加快IPV6协议的部署和应用。建设基于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室、产业技术实训室、行业技术体验馆等实践教学空间和一体化、线上线下结合的职业教育实训平台。配齐用好网络安全设施设备,全面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确保信息网络安全。完善教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体制机制,推行首席信息官一岗双责制度,加强信息化管理和技术部门建设。

专栏17: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工程

加大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投入,实现智慧校园覆盖率100%、智能图书馆覆盖率60%、学校主要教学和办公区域无线网络覆盖率100%。建设新型教学空间400个以上。

 

专栏18: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完善湖州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成湖教钉建设。争创省级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3个和互联网+义务教育示范区1个,建设完成数字化教育管理应用场景5个,迭代建设省、市和区县三级的网络名师工作室50个,打造数字资源基地校10所。

十四、不断提升教育开放合作水平

(一)积极助推区域联动发展。融入实施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计划,助力加快建设“长三角”教育发展联盟。建立健全科研资源共享合作机制,参与共建基础教育校长及教师培训联动平台,融入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进一步强化区域协同合作,赋予湖州教育发展新动能。发挥湖州区位优势,加快与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的战略合作步伐,构建完善生源输送、师资培育、名师领航、德育研究、教研提升“五位一体”合作模式,形成教育内外健康循环圈。

(二)深入开展教育对口支援。推进内地民族班教育融合发展,支持薄弱地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技术,以教育文化支援为重点,抓实落细教育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协作共进机制,协商建立生源准入制度、结对学校“口支援工作。完善协作共进机等学制的联合培养机制,提升结对帮扶地教育教学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交流等成效,增强合作“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三)加快提升湖州教育国际影响力。加强学校中外人文交流,打造一批教育文化品牌,推进“湖州教育”主动走出去。依托湖州师范学院阿塞拜疆语言大学孔子学院,加快湖州“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向纵深发展。积极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深化友好城市教育合作,巩固实施“千校结好”提升工程,推进中小学校开展深层次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实施“安吉游戏”国际及港澳推广计划,进一步提升湖州学前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十五、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落实公民同招政策。至2022年底,基本完成公参民治理工作,民办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体系,强化教育法律的执行和监督。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将督政融入督导评估活动,实施以学校现代化建设为导向的督学机制,依法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学校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等开展督导评估。完善统一归口管理和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体系,健全教育督导问责机制。

(二)全面净化育人生态。依规审批进校园项目,持续维护教育教学秩序。制定教师减负清单和落实举措,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优质职业生态和专业环境。落实双减政策,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高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健全以校为主,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三)全面建设平安校园。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平安校园建设责任体系,强化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实施校园安全防范建设等专项行动,全力打造平安校园湖州品牌。推进校园安全管理数字化转型,提升学校安全管理效能。加强学校卫生防疫工作,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十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各级党委及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机制,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提升民办学校党建工作质量。完善党建工作述职评议、督导检查、考核评价机制。严格落实四责协同机制,深入推进清廉教育工程,切实维护清明政风、清净校风、清正教风、清新学风

(二)健全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教育经费保障责任,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将教育投入作为政府公共财政的重点予以保障,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完善基础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构建适应现代职教体系的投入机制。完善各类生均经费制度、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强过程监管,落实内控机制,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三)营造良好氛围。厘清政府、学校、社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形成助力教育发展的新机制新格局。广泛宣传规划的重大意义和主要内容,加强组织与落实,分解目标任务,完善监督机制,确保规划内容落到实处。强化教育宣传工作,及时向社会传递教育改革发展信息,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