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67岁的吴兴区东林镇东升村村民胡菊明逢人便夸自己的“新单位”牛气。“我养了几十年鱼,还是头一次见到能有这么多鱼出来,养鱼的水还能种菜,更稀奇的是不费力气。”老胡说的是他打工的吴兴青芜家庭农场,这里有一套现代农业的“法宝”。
走进农场,负责人朱永森正在跑道般的水槽旁测量水质,仔细地将PH值、溶氧量和养分度一一记录。朱永森今年春节没有回老家,而是待在岳父所在的东升村,忙着打理自己经营的农场。“在这里一年多了,现在总算把养鱼和种菜的最佳参数找出来了。”朱永森脸上挂满笑容。
农场运用的是鱼菜共生的生态链循环种养技术。朱永森用养鱼池、过滤装置、种菜水槽和中水回用设备架起了生态链循环种养链,分成6组模块进行试验,在种养品种、投料分量、温度控制和水质把控等多个方面寻找菜鱼共生的最佳方案,“养鱼的水经过初步过滤,保留了蔬菜生长需要的养分。蔬菜在吸收这些养分的同时又净化了水。一个循环下来,只需平日里积攒的雨水补充,基地的水就够用了。”
朱永森谈起生态经头头是道,可在一年多前他还是个农业门外汉。“当时是想跟岳父的老鱼塘比试比试,看看哪种方法更灵。”朱永森说,零起步的他经历过各种失败。鲈鱼、鳟鱼、鲫鱼……10多个品种的水产他都养过,芹菜、包菜、西蓝花……20多个品种的蔬果他都种过。有一段时间基地被蚜虫闹得头疼,全园蔬菜差点全军覆没。
“后来我跟农技专家讨教,也请教了岳父等村里的老辈人,慢慢摸出了门道。”朱永森说,基地养着鱼不能打药,他在专家指导下放了一批蚜虫天敌——七星瓢虫,虫害治理效果立竿见影,“生态农业的办法蛮灵的。”如今,青芜家庭农场的效益逐步显现,每立方米的出鱼量是传统老鱼塘的10多倍,接近有机栽培的蔬菜又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