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2020年,全市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紧紧围绕市委“一四六十”工作体系,在极不平凡的一年交出了争先创优的历史高分答卷。
过去的一年,全市法院新收各类案件73682件,办结75581件,法官人均结案284件,结案率全省第一,审判执行各项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担当作为,全力保障中心大局
2020年,全市法院坚持疫情防控和执法办案“两不误”,充分运用智能化手段开展“云庭审”“云办案”,实现“审判执行不停摆,公平正义不止步”。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17件,审结全省首例违反居家隔离规定并袭警的妨害公务案、全省首例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案。
服务保障法治化营商环境,审结涉企纠纷14740件,制定提升执行合同质效28条举措,设立“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法润绿金”法官工作室,涉“雪花”啤酒商标侵权案入选浙江法院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司法守护美丽湖州,深化环境资源案件“四合一”管辖模式,优化完善“绿源智治”协同系统并入选浙江数字化转型最高荣誉“观星台”优秀应用,在全国法院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座谈会上,市中院作为两家中级人民法院之一作经验交流,受到最高法院主要领导点名表扬。
循法持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20年,全市法院新收一审刑事案件3187件、审结3183件、判处罪犯4708人。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三年共审结黑恶案件68件,413名黑恶分子受到法律严惩, 143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出台加强涉黑恶案件财产处置会议纪要,发出全省首份先予执行裁定。
依法调处民商纠纷。全年新收一审民商事案件28204件,审结29352件;受理民间借贷案件4420件、破产案件99件。深化家事审判改革,审结婚姻家庭、抚养继承等案件2584件,家事审判微电影《茫崖之恋》获平安浙江微电影比赛一等奖及第五届平安中国“三微”比赛优秀微电影奖。
同时,全面优化行政诉讼集中管辖模式,行政争议化解率66.88%,居全省第一。全国首创行政争议在线化解平台(AODR)。市中院荣获“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突出贡献集体。
兴德安民,提升司法为民水平
2020年,全市法院积极保障民生司法需求,开展人身损害赔偿标准城乡统一试点工作,成立全省首个人民法院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室,挂牌成立中小学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五个一”系列活动。
提升诉源治理实效,在全省率先出台法院参与矛调中心建设规范化指引,基层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成建制入驻县级矛调中心,在全省率先探索人民法庭入驻县乡矛调中心。建立“村巷法官”制度, 278名审执人员下沉对接589个行政村和社区。全国首创研发“解纷码”,实现矛盾纠纷一码登记、智能分流、分层化解。
从源头解决执行难,新收执行案件27099件,执结27699件,标的额达107.48亿元。审结拒执案件184件200人,“自诉与公诉并重”的拒执罪打击模式不断深化。开展专项执行行动21次,对2260家企业和1419名个人予以信用修复,民商事案件自动履行率居全省第一。发布全国首份执行规范化指数报告,促进执行关键节点有效管控和办案流程不断优化。
勇立潮头,全面深化改革创新
2020年,全市法院积极推进简案快审、繁案精审,49.68%的民商事案件由速裁团队审结,平均用时仅24.02天。全省率先推行诉前鉴定机制,受理诉前鉴定716件,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
探索推进无纸化办案改革,全面实现网上立案、智能送达、电子阅卷、在线开庭,无纸化办案指标均达100%。在全市法院和15个乡镇街道设立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点,为群众提供全天候、一站式的诉讼服务。全国首创研发12368智能服务平台,全年共接听群众来电40791件次,服务效率比传统人工方式提升三倍。
与此同时,围绕德才兼备要求,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锻造过硬法院队伍。去年一年,全市法院45个集体和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23个集体和个人获得国家级荣誉。市中院“守护公正·践初心”党建品牌荣获首批市级“双创双全”组织力提升工程特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