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头条信息
绿色智造的湖州品质
发布时间:2021-04-12 09:41 字体:【

  我国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善于迎难而上、自强不息,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支持下,一定能够渡过难关,迎来更好发展。

  ——习近平在宁波北仑大碶高端汽配模具园区考察时的讲话(摘自2020年4月1日新华社稿件)

  工业代表着人类现代文明,承载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过去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试金石”般考验着每一座城市的发展成色。在太湖南岸的湖州,遵循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疾驰在智能化升级的大道上,制造业在这里以独特的模式蓬勃发展。

  从制度体系构建到产业结构调整,从数字赋能到落后产能整治,几年来,湖州以绿色智造为发展主线,全力打造工业生态化发展的城市样本。去年,我市以全省唯一身份再次获评国务院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

  绿树成荫的工厂、智能化的生产线、低碳高效的产业模式……一个又一个靓丽场景正描绘出湖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

  “绿色标尺”营造发展亮色

  如何把绿色元素镶嵌入“铜墙铁壁”之中,湖州有着独到的一套模式。以绿色工厂星级管理为抓手,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以标准、产品、工厂、园区、供应链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打造出一批湖州绿色制造的示范企业。

  绿树、青山、流水、草坪……走在位于南浔区的美欣达集团湖州南太湖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内,如同园林一般的场景布置很难让人相信这里是一座热电厂。美欣达集团董事会主席单建明告诉记者,这个投资达7亿元的热电厂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内绿色发展的行业样板,为了突出清洁生产的主题,热电厂在打造了地下输煤线的同时,使用了生物质可再生能源,冷却水处理系统更是极具创意地依托假山景观实现了循环利用。

  “我们全面推进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星级管理全覆盖,去年完成了512家规上企业绿色工厂‘提档升星’,同时组织实施百项绿色化改造项目,推广应用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绿色制造技术工艺。”市经信局绿色制造处处长陈戈说,目前我市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44家、国家绿色园区4个、国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7家,分别占全省的26%、36%和61%,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在培育绿色制造示范企业的同时,我市还打出了亩均论英雄改革、“五未”土地整治等淘汰落后产能的举措,通过制定电价、水价、用地、用能、排污、信贷、税收等差别化政策,加速落后产能的淘汰整治。在南太湖新区,工业土地全域治理提升行动得到了全力推进,一年间该区盘活低效用地25宗,涉及土地面积3400亩,为总投资30.64亿元的9个产业项目顺利落地保障了土地资源。

  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之下,工业质效提升显著。去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1%,居全省第3位。

  “产业升华”突出低碳特色

  德清县乾元镇明星村新材料园区内的物产中大年产100万千米特种线缆项目近段时间建设的进度不断加快,这个投资65亿元的“巨无霸”是浙江省特别重大产业项目。项目将建成全球最大单体效率最高的特种线缆车间,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20亿元,税收2.8亿元,亩均税收45.9万元/亩。

  物产中大项目的落地是湖州推进产业升级的一项代表作。围绕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产业培育上突出低碳、集约的理念,吸引了一大批优质项目落户湖州。去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6.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1%,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30.9%,三项指标均列全省第二位。

  “这些项目的引进首先必须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其次在产出上必须符合集约高效的标准。”市经信局投资处处长胡丕国说,我市确立并落实了‘345+1.5’项目准入标准,把亩均税收30万元、亩均投资400万元、亩均产值500万元、容积率1.5以上,作为全市项目准入刚性要求。

  门槛虽然看似提高了,但引进项目的含金量却明显提升。去年我市亿元以上项目新开工521个,较上年同期增长37.5%;竣工357个,较上年增长48.1%。

  为提升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土地资源物尽其用,去年湖州还创造性地推出改革举措,启动针对签约未开工、开工未竣工、竣工未投产、投产未上规、上规未达产5类工业项目的“破五未”攻坚行动。386个“五未”项目化解率达97.2%,化解项目直接贡献工业投资超90亿元。

  如今湖州产业结构日趋合理,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9%、8.2%、11.3%,特别是数字经济规上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达92.6亿元,增速13.8%,成为拉动面上增长的重要引擎。

  “智造为径”撑起转型底色

  如果说绿色发展是湖州工业转型升级的目标,那么推进智能制造被湖州人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

  以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智造项目、企业上云和产品创新为主要抓手,近年来,我市扎实开展“三百双千”工程,全力推动工业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耕耘,去年湖州“两化”融合发展指数首次进入全省“第一梯队”,重点企业ERP普及率和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均达到100%,居全省第一。

  “依托‘机器换人’、‘两化’融合等手段,我市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水平,在改变原有生产模式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资源的耗损。”市经信局产业数字化处处长陈富荣介绍说,为优化稳定产业链,去年我市共实施省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22个、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项目39个,两项均列全省第一位。这一系列的智能化建设催生出多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如今湖州的童装、实木地板、动力电池等产品占全国市场份额分别高达50%、60%和70%。

  智能化带来的蜕变,来自企业的感受最为明显。在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已经在这里唱起了主角。香飘飘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兰芳园(湖州)工厂厂长欧军说,每秒钟有八杯这样的饮品下线,每天可以生产150万杯,生产合格率达到100%,而这样的生产能力仅仅需要160个人,智能型工厂转变让企业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双赢。

  依托工业领域的数字化建设,我市还在全国率先启动了“万物智联强市”建设,加快推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万物智联”新技术、新模式在我市各领域的融合应用,力争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总量达到1400亿元,占GDP比重38%。

  “工业数字化建设是实现‘万物智联强市’ 建设的基础,依托5G通信、云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城市数字大脑等基础设施建设,湖州将逐步实现现代产业、民生服务、城市治理和政府数字化转型需求,全力打造绿色智造的湖州金名片。”市经信局局长陆建卫说。

  专家点评

  以绿色和智造相结合的模式推动转型升级,在国内工业领域中,这是具有特色的做法。借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湖州工业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在质量和效益上也保持了快速增长,为我国正在推进的制造强国建设提供了样板。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命脉。湖州未来转型的目标要瞄准高端的、附加值高的产业上,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符合发展潮流的产业,这些产业的背后代表着技术和创新,具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因此湖州要把创新从源头抓起,要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包括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制造过程的创新。政府要搭建好、用好人才培育平台,真正做到引进一位人才,组建一个团队,推动一个项目,提升一个领域。

  “十四五”我们这样干

  “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面向未来的现代产业集群,不断增强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推进数字产业化,实施数字经济倍增计划,大力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集成电路、数字安防、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培育数字经济“一核六新产业集群”,建设数字特色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工业机器人应用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推动企业采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加快重点产业链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共享制造,培育建设一批未来工厂。

  突出绿色智造特色,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制造强市。坚持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并重,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绿色家居、现代纺织两大传统产业。围绕产业细分领域,对标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链,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新型电子、北斗地理信息、物流装备、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生物医药、现代美妆、绿色木业、健康椅业、时尚童装等十大优势产业集群,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条和先进制造业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