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吴兴军游击队在湖州的战斗
发布日期:2021-04-22 字号:[ ]


  1938年,活跃在浙西一带、受党影响较大、战斗力量较强的一支抗日武装是吴兴军游击队(即朱希部队,简称“朱部”)。该部是由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七十七团二营官兵为基础组建而成,全称为“孝(丰)武(康)安(吉)长(兴)吴兴军游击队”,领导人朱希、汪鹤松,因此亦称“朱希、汪鹤松部队”。

  1937年淞沪会战后,从上海战场撤退至皖南宁国县的国民党军第十三师,任命第七十七团二营营长朱希为司令,汪鹤松为副司令,命其率部分官兵组成几百人的游击队,前往浙西沦陷区活动,开展敌后抗战,牵制京杭国道两侧日伪军。

  1938年4月,朱希、汪鹤松率部进入吴兴县的练市等地发动民众,扩充武装,打击日伪。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部队连克吴兴县练市、桐乡县乌镇、吴江县严墓、嘉兴县新塍等乡镇,缴获迫击炮1门、汽艇2艘、机枪几十挺。经过连续作战,形成了以乌镇为中心,包括双林、练市、新塍、严墓在内的游击区域。部队扩大到4000余人,编为5个团、9个直属大队和1个迫击炮连,成为浙西地区力量较强的抗日游击武装之一。6月,朱希部队集中兵力,先后袭击了吴兴县南浔、吴江县震泽之敌,歼灭日军50余人。8月,朱部又奔袭德清县晖山、干山、龙山之日伪据点,一举收复“三山”。朱希部队发起的攻势作战,有力地打击了上述地区的日伪势力。

  为了团结争取朱希部队,中共浙江临时省委于1938年夏派中共党员徐洁身前往朱希部队驻地乌镇,与朱希开诚布公地商谈了共同抗日问题。朱希当即表示愿意合作抗日,并诚恳邀请中共浙江临时省委派干部进入该部工作。根据朱希的要求,省委向朱部选派了徐洁身、贺千秋、徐由整等一批党员干部,协助开展军事工作和群众工作。同时,加强了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年9月,温永之领导的吴兴县第二抗日游击大队加入朱希部队,温永之任政治部主任。10月,朱希部队成立中共支部,徐洁身任书记,徐由整、韩昌为委员。其间,在中共中央东南局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朱部抽调周蔚昌等5人去皖南受训,学习新四军部队的游击战术和群众工作经验。

  在党的领导帮助下,朱希部队不断发展壮大,这也引起了日军的惊慌。1938年10月中旬,日军纠集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日伪军1万余人,在飞机掩护下向朱希部队大举进攻。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部队撤出乌镇,但敌军尾追不舍,最终在练市钟家墩被围,突围时死难达800余人。中共党员徐由整、徐泉生以及第三团团长王玉麟等一批骨干阵亡,部队受到重大损失。朱希在群众掩护下脱险后,率余部200多人转移至孝丰县山区休整。

  1939年初,朱希、汪鹤松部队重返乌镇、南浔一带,收编旧部,扩充武装。浙西特委成立后,根据省委关于“争取朱希部队”的指示,从安吉县选调郑至平、李子良两名党员进入该部。同年5月,中共朱希、汪鹤松部队支部改为浙西特委直属的特别支部,特委委员徐洁身兼任书记,刘明任组织委员,韩昌任宣传委员,郑至平负责与特委的联系。特支成立后,相继发展了30余名党员,出版了《铁血》等抗日刊物,并向各连队派出政治指导员,加强政治教育,重新恢复了部队的士气,振作了官兵的精神。

  1939年4月13日,朱希、汪鹤松部队在乌镇、南浔间的吴江县桃源取得“阳和桥大捷”,击沉日军汽艇2艘,歼灭日伪军30余人。此后,又在乌镇等地多次伏击敌人,给外出骚扰的日军以重创。经过一系列作战,部队也得到了恢复与扩充。至是年8月至9月,朱希部队的兵力已发展到2个营,再次成为插入浙西北敌后的一把利刃。

  同年10月,国民党苏南行署乘朱希离队养伤、部队给养出现困难之机,软硬兼施,收编了朱希部队。不久,部队即被改编为苏南行署保安第三团。部队主力第一营和团部被调往江苏溧阳“整训”,自此朱希部队正式离开浙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