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高层之声 | 领导干部话国防 | 聚焦大国防 | 国防广角镜 | 老兵新传 | 军人风采 | 基地巡视 | 国防法规 | 他山之石 | 国防咨询台 | 国教论坛 | 国防文苑
浙西北特委纪事
发布日期:2021-05-10 字号:[ ]


中共浙西北特委旧址——南浔姚家滩汪宅30年前的旧影



  今岁春日,就近访古寻幽,位于南浔开发区浔北村的中共浙西北特委机关旧址即为其一。在浔北村村主任莫国祥先生的陪同下,驱车赶到旧址:一幢掩映于几户村舍间的双层小楼。望着这幢簇新的小楼,很难将70多年前的抗战风雨将它联系起来。返程后检索史事钩沉材料,“浙西北特委”的光辉事迹便“浮出水面”。

  1941年“皖南事变”后,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需要,1941年2月,中共苏皖区党委为加强对淅西路东各县和江苏锡南苏西地区党的工作的统一领导,决定成立中共浙西北特委。同年夏,经华中局批准,苏皖区党委调整淅西党组织及管辖范围。以京杭国道为界,将浙西特委分设为浙西、浙西北两个特委。浙西特委由顾玉良任书记,张之华、王子达、汤池为委员,辖路西片的长兴县委、武德县委、安吉县委、於潜中心县委和余杭县的横湖中心区委。浙西北特委由朱辉任书记,刘烈人、张鏖、徐明为委员,辖路东片的吴兴县委(含江苏吴江县的严墓区委)、嘉兴县委、海北工委及江苏锡南、苏西地区的太湖县委,作为抗战中期浙西北、苏南地区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在反“清乡”斗争中进入锡南、苏西地区的新四军第五十二团一个营,配合浙西北特委一起行动。

  中共浙西北特委建立后,机关相继驻吴兴县的双林、吴江县的严墓,后移驻敌占区吴兴县的南浔镇,地点选在书记朱辉夫人汪群同志家——南浔镇运河以北的姚家滩汪宅,以开店为掩护坚持隐蔽斗争,汪宅成为特委的联络点和工作站。此前汪家在南浔古镇南西街租房而居,为开展地下工作,转租姚家滩的这幢二层楼。之所以选择此处,不仅因为它交通方便,汪宅东面是大运河,北面是京杭国道,还因位于镇郊,敌人控制比较薄弱,利于疏散,加上有小店作为掩护,相对比较隐蔽,便于躲避敌人监视,方便开展地下工作,领导抗战。自此,南浔镇成为中共浙西北特委机关所在地,有幸见证浙西北特委在南浔开展革命活动,组织、领导浙西北人民群众投入到全国的抗日战争的光荣过往。

  那时的南浔镇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重要,日伪军控制比较严密,镇区形形色色的特务机构特别多,包括令当地百姓闻风色变的“5号”“13号”两个特务机构,那时的南浔百姓用“那时节真是打呵欠怕割了舌头”形容那段特务横行的苦难日子,足见当时特委开展工作的危险和难度。为此,朱辉伪装成做批发买卖的小商贩,在汪群家人的掩护下工作,汪群则担任各县党的联络员。据汪群弟弟汪毅回忆,当时浙西北特委在南浔镇有两个联络点,一个是宝大祥布店,联系人是其弟弟汪炎清(又名徐勤),一个在南栅兴福桥西堍廊檐屋,由汪群负责。汪群家人利用合法身份,帮助党组织传递情报,为开会放哨等。据汪群妹妹汪月英回忆,朱辉和汪群有时扮成生意人模样,有时扮成教师模样,家里常有姐夫朋友来做客,客人们常带糖果给她吃,叮咛她在门口观望,如果发现有其他陌生人朝她家走来或有其他情况,立刻告诉他们。一年多后,由于叛徒告密,敌特分子发现汪宅这个联络点,朱辉等人被迫撤离。朱辉离开汪宅的头天晚上,告诉汪月英,让她通知汪炎清第二天一同离开南浔。当时,日本鬼子在南浔实行“宵禁”,在汪宅通往镇中心的路上设立了一道栅栏门,每天晚上5点关门,任何人都不能进出,汪家在旁边一处铁丝网上挖开一个只有小孩能钻过去的小洞。后来,汪炎清跟随朱辉正式参加革命。晚年的朱辉仍清晰记得,他们在汪宅开会,过路的同志在这里休息,汪家人冒着生命危险掩护特委工作的往事,当朱辉们刚转移到太滆特委,汪宅就被敌人查抄。

  当时斗争环境极为尖锐复杂,残酷危险,面临敌伪的白色恐怖,随时都有被捕、牺牲的可能,特委同志们坚守入党初心,不怕牺牲,顽强工作,英勇斗争。当时,许多地方的同志被捕,如,谢勃、贺干秋、丁国荣、许斐然等几位县委负责同志,视死如归,严守党的秘密,直至献出宝贵生命。即便环境恶劣,一度与上级联络中断,浙西北特委依然坚持斗争,几经周折联系上华中局。朱辉曾向华中局请示过三次工作,第一次到苏常太地区,向谭政林等同志汇报“皖南事变”对浙西和浙西北党的工作的影响,请示如何坚持斗争。谭政林同志传达华中局指示:能坚持尽量坚持,不能坚持随时要撤退。

  1942年初,日伪开始清乡,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浙西北特委撤离部分不宜坚持原地斗争的干部,对党的组织作了进一步调整。其实,早在1941年下半年,特委先后调中共於潜中心县委干部严月落、武德县委书记何行之等,加强吴兴县党的工作。1942年1月,特委又将紧邻嘉兴的江苏吴江县严墓、坛丘等地的党组织由吴兴县委划给嘉兴县委领导,嘉兴县委确定专人负责联系。在调整组织的同时,浙西北特委还加强各地的群众工作,动员、组织多批有志青年参加新四军。如,嘉兴县委委员金昔明、沈如淙等通过在康和桥发动雇农罢工,团结教育群众,一次就组织20余名青年参加新四军。

  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活动的加剧,中共浙西北特委领导的敌后抗战出现严重困难。中共浙西北特委被迫转移大批党员,活动范围大大缩小,根据上级指示,太湖县委划给太滆特委,海北工委划给淞沪地区的路南特委领导,浙西北特委管辖的范围相应缩小。1942年2月,根据华中局指示,苏皖区党委决定,浙西北特委撒离南浔,将浙西特委浙西北特委与太滆特委合并,浙西地区除留下少数干部坚持以外,其余干部撤往太滆地区。为坚持浙西斗争,战胜困难,争取时局好转,特委对党组织撤离后的工作做了研究。经太滆特委批准,确定由吴兴县委委员赵金城以太滆特委浙西北特派员身份留驻湖州,继续领导吴兴、嘉兴和崇德等地党的工作。撤离前夕,朱辉通过不同方式,向留守同志传达上述决定,部署留守事宜,最后一次是去双林安排善后工作,召开中共吴兴县委会议,宣布特委撤往苏南太地区,并部署其他相关工作。同年5月,太滆特委改为太滆地委,原浙西北特委辖区工作由太滆地委领导。

  浙西北特委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然而,它培养救国队伍,坚持抗战,扩大党的影响,为革命事业作出应有页献,不仅是湖州地区党组织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党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珍贵历史缩影,值得并将永远被后人铭记,今天的“岁月静好”不就是无数个浙西北特委和先烈们“负重前行”的结果吗?

  这段峥嵘岁月在朱辉和汪群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两人每隔十年回浔看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小楼是必到之地。据莫国祥先生回忆,2013年,汪群在女儿女婿陪同下,再次来浔,见到因年久失修,仅存两楼两底,且墙体破损,部分屋顶塌陷的旧址。建议重新修复中共浙西北特委机关旧址,直接推动旧址修复工程的启动。2019年,旧址被认定为市级不可移动文物,2019年,全面启动中共浙西北特委旧址抢救性保护修葺工程,2020年,顺利完成主体工程的基本修建工作。假以时日,旧址将成为一处参观凭吊党史的好去处,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早日发挥它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