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期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公报  >  2021年政府公报  >  2021年7期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2021-07-30 09:28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和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的意见》(浙政办发〔2020〕71号)要求,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湖州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和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新定位,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水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高质量推进气象现代化,努力为湖州加快打造“重要窗口”的示范样本、奋勇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排头兵、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先行市提供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2025年,基本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现代化体系,实现气象监测基本无盲区,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平均提高到60分钟左右,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2分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率、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走在全省前列,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更具活力,防灾减灾救灾“第一道防线”水平和服务保障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湖州辨识度的气象工作标志性成果,基本实现高水平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优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全面加密地面自动气象站网,实现平均网格间距4.8km,重点区域、高风险区域3.0km。完善天气现象、雪深、天空实景、地面凝结现象等监测要素。增加农业、交通、旅游、建设等专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南太湖气象浮标和垂直梯度气象要素综合监测网。开展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升级改造,新建一批X波段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等立体观测设备,完善垂直综合气象观测网。积极参与长三角气象观测网建设,深化区域和部门间气象相关监测体系的共建共享。

(二)完善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依托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数值预报模式指导产品,推进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建设。建立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智能网格实况分析业务,优化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业务流程,提高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能力。发展基于“云+端”的集约化气象信息技术,建设市县一体化业务平台。

(三)加快推进气象数字化改革。建设数字气象驾驶舱,将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融入湖州城市大脑。开发气象数据智能化应用服务、“天气罗盘”和智慧城市保障服务等平台,开展基于位置、基于需求、移动交互、智能定向的气象服务。构建全市统一的融媒体联动发布传播矩阵,升级改造融媒体和气象影视服务平台,实现权威气象信息全覆盖。

(四)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应用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完善灾害性天气历史数据库。强化主要灾种气象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服务,推广气象灾害风险指数保险。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各级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社会应急响应机制。将气象服务纳入“基层治理四平台”,推进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提标升级。健全省市县相互衔接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优化权威媒体发布机制,完善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建立气象预警靶向发布和快速响应机制,基本实现预警信息发布到村到户到人。

(五)健全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和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建设。建立覆盖主要农产品种植、生产、销售全链条的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影响预报、风险预估和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等服务。开展农业气象服务技术标准化建设,优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服务,推进农业气候资源与区划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健全生态气象立体综合观测体系,增强湖泊、湿地、森林和城市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气象监测能力。完善气象与生态环境部门的联合监测、会商和预报预警机制,深化气象和卫星数据应用,建设太湖蓝藻、重污染天气等精细化监测服务平台。开展温室气体监测系统建设,实现二氧化碳、甲烷及三维风脉动等要素在线监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提供气象服务。推进风能、太阳能等资源评估及开发利用,开展大型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提升应对气候变化支撑能力。挖掘国家气候标志品牌价值,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空中云水资源开发“耕云”计划,加快推进全市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和人影作业设备迭代升级,建设覆盖各区县标准化人影作业基地。

(七)深化“行业+气象”服务模式。推进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等沿线气象观测和智能感知系统建设。积极融入数字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行业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多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多方联动业务流程,提高产业发展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农业、交通、物流、能源、旅游、健康、仓储等专业气象服务平台,拓展“行业+气象”应用场景,开展面向专业领域的减灾增效气象服务。延伸气象服务链条,促进气象服务产品对重大社会活动、重大工程建设、气象敏感行业等专业领域的有效供给。

(八)构建新型气象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气象行政审批、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和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配套制度。持续提升气象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制定实施相关领域气象服务标准。推动气象行政执法纳入地方综合执法体系,探索气象行政处罚事项统一划转。实施防雷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主的防雷安全责任体系。建立以“一企一档一码一窗”为主要目标的防雷安全风险数字化监管平台,形成“互联网+监管”新模式,实现智能化监管全覆盖。

(九)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气象研究型业务,加强气象业务核心技术攻关,大力促进科技研发、成果应用、服务保障协同发展。加强院校合作、部门合作,合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创新团队建设,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气象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工程,为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十)健全气象科普宣传体系。建立常态化气象科普宣传机制,助力湖州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快气象科普场馆、气象科普公园和气象科普示范村等气象宣传阵地、科普基地建设,搭建宣传科普融媒体平台。培养气象科普人才,打造气象科普品牌,丰富气象科普社会化途径,探索和创新跨行业、跨领域的科普合作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要加强对气象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气象“十四五”规划。强化督促指导,完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机制,跟踪问效气象重点工作落实情况。未设立气象机构的区政府要会同上级气象部门完善气象服务保障工作机制。

(二)深化改革协同。持续深化气象领域改革,推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精准智治的气象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市级有关单位要深化协同配合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合力。

(三)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气象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促进我市气象事业与国家、省气象事业协调发展。强化规划、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确保气象重大工程按期建成并发挥效益。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2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