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区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州资讯  >  县区信息  >  吴兴区
打通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的吴兴实践
发布时间:2021-08-25 10:39 信息来源:湖州市人民政府 字体:【

  今年6月,吴兴法院黄剑、徐锋等5名法官、法官助理有了一个新身份,即吴兴区妙西镇15个行政村的法治副书记。作为田间地头的法治宣传员,2个多月来,他们走村入户,积极为村民解纷纾困;他们下沉基层,全力助推“无讼村”建设。

  而这也是自去年4月,吴兴法院46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化身片区“理法官”以来,该院力担社会矛盾纠纷化解重任,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又一重要举措。从片区“理法官”到法治副书记,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基层法院密切联系群众的天然优势,以诉调对接为切入点,让更多法官走进社区、村镇,打通基层法治“最后一公里”,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大的司法力量。

  首创人民法庭入驻矛调中心

  收案2441件、结案2235件、判决265件,诉前化解和民事可调撤率达95.3%、自动履行率达96.2%……这是吴兴法院常溪人民法庭自2020年6月运行以来收获的一组亮眼成绩。与一般的派出人民法庭不同,常溪人民法庭是成建制入驻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首个人民法庭。

  走进吴兴区矛调中心的综合服务区,诉讼服务中心、公证调解室、“理法官”工作室一一映入眼帘,而在一门之外,就是常溪人民法庭。据吴兴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静介绍,近年来,该院主动融入党委政府诉源治理大格局之中,在诉讼服务中心成建制入驻矛调中心的基础上,将增设的常溪人民法庭整体入驻矛调中心,通过创新机制、分层过滤、闭环解纷,打造“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终点站”,推动了信访数量、矛盾纠纷数量、诉讼数量“三下降”,成效明显。

  物理空间上的集聚,带来了服务功能的优化。常溪人民法庭入驻矛调中心后,促成了“全方位”调解工作格局的形成,构建起“调解优先、诉讼断后”功能布局,形成纠纷化解闭环,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

  因为交通事故纠纷,织里镇的邓先生近日找到区矛调中心,要求负事故全责的对方及保险公司承担3000元租车费用。最先收到案子的人民调解员当即组织调解,但因双方无法就费用达成一致,调解陷入僵局。随后,该案就被流转至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立案窗口,立案窗口工作人员立即予以立案,并把案件分到常溪人民法庭法官孙利琴手中。因双方都在且同意当日审理,该法庭便于当日作出判决,最终判定被告赔偿原告邓先生替代性交通工具费用750元。

  “现在是真方便,跑一个地方就能解决问题。”拿到判决书,邓先生告诉记者,只需跑一次区矛调中心,就能享受案件受理、调解、判决“一条龙”服务,省时又省力。

  一年多来,常溪人民法庭依托中心各类调委会和品牌工作室,实现矛盾纠纷一窗受理、线上流转、线下移送、全程跟踪、协同化解,仅道路交通事故纠纷诉前调解成功率就同比上升22%。与此同时,该法庭还发挥源头解纷“指导员”和风险预警“研判家”作用,对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集中研判,及时预警,并提前介入重大疑难复杂、涉诉信访等群体性纠纷。据统计,截至目前,该法庭协同化解信访纠纷30余起。

  公证调解显“温度、尺度、风度”

  在吴兴区矛调中心,有间调解室尤其引人注目。在这间调解室的墙面上,层层叠叠挂满了锦旗,十分壮观:循循善诱法情理结合,换位思考全身心帮助;有温度的法律,有尺度的调解,有风度的长者;用最短的专业时间解最难的百姓心结……锦旗上每一句肯定和赞美的背后,都是化解在这间调解室中的矛盾纠纷和恩怨心结。这间调解室,就是吴兴法院与南太湖公证处(现为华信公证处)联合建立的公证调解室。

  据了解,公证调解室成立于2019年3月,聘请调解经验丰富的执业公证员担任调解员,直至去年随常溪法庭一同入驻,无缝对接矛调中心。曾经教过十几年书,后又担任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和市公证处负责人的费桔章,就是其中的调解主力,许多锦旗都凝结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近日,一起涉及赣、湖、沪、杭四地的购房纠纷案,就在公证调解工作室得到圆满化解。江西市民黄某夫妇经一中介公司介绍,在湖州购买了一处房产,后来竟发现自己比合同约定多付了一笔10万元的中介费用,且收款单位署名并不是房产公司,而是上海某房产中介公司。黄某夫妇认为不合理,与中介公司协商无果后解除了购房合同,但中介费却迟迟没退到手。于是,夫妇二人起诉到常溪人民法庭。鉴于案情简单,法庭没有直接进入诉讼程序,而是将案件分流至公证调解室,由调解室现行组织调解。

  调解员费桔章在了解情况后考虑到当事各方身处不同城市,联系当事人到调解室调解并不方便,于是通过线上方式对各方当事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负责中介服务的上海中介公司经办人早已离职,但那笔中介费仍留在公司账上,中介公司并无拒绝退还的故意。误会消除后,费桔章第一时间联系中介公司负责人说明案情。该公司负责人调查核实后,当即委托公司法务向黄某夫妇转账退还了全额中介费。由此,黄某夫妇取回起诉材料,纠纷得以圆满了结。

  类似的调解故事,每天都在公证调解室发生。就像锦旗上所写,在这个公证调解室总能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温度、调解的尺度以及长者的风度。据统计,自公证调解室入驻吴兴区矛调中心以来,已调处各类民商事案件878件,调处成功796件,其中办理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公证209件,为企业、单位和公民挽回经济损失5618.5万元,平均每案为当事人节约诉讼时间约4个月,收到当事人感谢锦旗43面。

  46名“理法官”下沉片区

  作为对口联系八里店镇三合片区的“理法官”,吴兴法院环城人民法庭法官沈巍每周都会安排半天时间到该片区上班。而在非驻点期间,沈巍就会通过“理法官工作室”设有的数字化调解工作室,为片区群众提供一屏一线在线诉讼指导、法律咨询、司法确认等全天候司法服务。一年多来,他已经成了社区干部化解矛盾纠纷的好帮手。

  “我就记得三合片区‘理法官工作室’建立没多久,就有附近一处高层住宅的业主陈女士上门求助。”沈巍说。原来陈女士购买的是顶楼住宅,此前与一家装修公司签订了套餐式装饰装修合同,并支付6万元装修费。后来因双方对装修范围、增量工程计算、分期价款支付数量等产生争议,装修公司完成水电工程后就停止施工,还失去了联系。陈女士为此苦恼不已。

  听了陈女士的“诉苦”,沈巍一边安慰她回家等消息,一边通过片区网格员寻找装修公司负责人。他了解到该装修公司是一人公司,处于半歇业状态,老板偶尔会露面。一周后,沈巍接到网格员通知,装修公司老板出现了。他立即上门,把老板和陈女士一起请到“理法官工作室”做工作。经过法官和调解员背靠背调解,最终双方同意解除装修合同,对已完成的施工量进行估价,装修公司立即退还超出估价部分的款项。

  “平时我们有什么法律问题,都可以第一时间请教沈法官,这种‘理法官’下沉社区参与化解纠纷的模式,也让群众更加信服调解结果。”三合片区党工委副书记、片长王建平说,安置小区新问题、新矛盾较多,“理法官工作室”的建立为依法高效化解矛盾纠纷提供强大支撑。

  从2020年4月起,吴兴法院在高新区、各乡镇(街道)46个片区社会治理工作站建立了“理法官工作室”,并配套出台《“法官联系片区”工作制度》。明确全院46名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分别对口联系46个片区,下沉基层一线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对片区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类型、每年案件数量、群众纠纷化解途径、社区制度举措等情况进行调查梳理,制定工作计划,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乡镇(街道)和村社。自“理法官工作室”运行以来,共实地驻点2760余次,排摸纠纷800余件,指导调解680余次,成功预防500余起案件进入诉讼程序。

  今年,该院再次延伸触角,实行院领导定点联系乡镇街道,组织法官直接对接村社,由人民法庭法官兼任村法治副书记,与行政村签署支部党建共建协议书,借助村委会、司法所、巡回审判点、“理法官工作室”等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助推党建与审执业务深度融合。“法治副书记是田间地头的法治宣传员,是化解矛盾的调解员,更是定分止争的指导员,就是要发挥好专业特长与优势,特别是强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矛盾的纠纷化解。”吴兴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朱赟说,截至目前,法治副书记已入村走访268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12起,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率达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