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个场景汇聚分类智慧
数字赋能助力打造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无差别城乡”
能溯源、能称重,还能实时监测,这些散发着“数字化”精准魅力的垃圾分类智慧管理手段,在湖城早已不是新鲜事。而如今,这股“数字风”刮到了湖州的城镇农村,让当地的老百姓也体验了一把数字赋能下的精准分类。
南浔区未来社区頔塘府是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项目,依托5G技术,该社区居民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智能互动场景、易腐垃圾就地处理产肥等先进智能设施,获得了更加精准的生活垃圾分类智能服务。
在吴兴区织里镇伍浦村,通过张贴垃圾桶芯片,配备智能化收运车和智能化一体机,依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村级平台,可实时掌握村民的知晓率、参与率及正确率。截至目前,该村438户常住住户,参与率达99%以上,正确率达97%以上。
借助数字化手段,垃圾分类在不断优化的同时,也擦亮了“无差别城乡”的底色。记者从市建设局了解到,今年以来,市建设局建立社区管理、源头减量、清运监管、回收利用、处置监管、便民服务等20余个场景,实现“高度协同、闭环管理、全民参与”的发展目标。
“通过执法联动、信用联动、信贷联动等方式,我们将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应用做到与发改、执法、商务、金融等10多个部门和街道、社区高度协同。”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分类执法为例,采取视频抓拍、AI分析模式,向执法部门实时推送分类违法行为,有效降低了执法取证难、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执法效率提升2倍以上。
通过打造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监管等多个场景建设,市建设局纵向打通省、市、县(镇、村)三级管理平台,将全市1万余家餐饮企业、1253个居民小区、近4万家企事业单位及394个智能投放驿站、201辆垃圾清运车、11座中末端处置设施等单元汇聚起来,形成全闭环、全过程数字化管理。以餐饮浪费数字模型为例,8月单位食堂的餐饮垃圾日均产生量环比减少5.28%。
依托红外识别与视频抓拍技术,“月投放活跃度低于8次“的家庭清单,每月都将准时推送到所属社区,在联动引导下,如今活跃居民参与覆盖率已达到80%以上。同时,依托“湖垃圈”APP,大力建设“码上办”场景,收集驾驶员、小区物业及居民三方意见,确保垃圾清运更规范、更高效、更科学。
据悉,今年1-8月,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60.1%,同比增加13.7%,城乡生活垃圾总量86万吨,同比减少3.12%,减少碳排放约33万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